)
9月19日,经过多日的谈判,双方终于在莫斯科签署了贸易协定,用以增加两国经贸关系,当然是公开的版本。而在不能公布的文本中,某些敏感货物可通过以星洲为中转站来和苏联进行贸易中转。
和法国大张旗鼓的和苏联合作不同的是,SEA这一次虽然加强了和苏联的经贸关系,虽然公开且高调,但是同样也是非常谨慎的。
贸易协定当中涉及了方方面面,除了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石油、精矿以及金属等商品之外,还提到了技术层面的合作,对于苏联来说,他们无疑更渴望通过这种合作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技术。
毕竟,一直以来,苏联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的基础上的,自从巴统成立之后,他们获得技术的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很多技术层面上的落后,而苏联之所以会主动和西欧各国缓和关系,说白了,也是为了能够引进技术。
当然,在战略层面上,苏联希望通过这种合作离间西欧各国与美国的关系。
所以,也就有了长期惠欧的举动——通过向西欧各国出口廉价石油和天然气去讨好他们!
对于这样的好处,谁又能坐视不理呢?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双方都是互取所需,或者说各怀鬼胎,唯一的问题就是——谁占的便宜更多了!
对此李毅安并不怀疑,因为很少有人能从资本家的身上占便宜,从来都是资本家占别人的便宜。
“不知道这一次的协定签署,我们会得到多少好处。”
在完成了签署协定之后,外务部务宋德卿总算是松了一口气,颇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
“应该可以获得一些好处,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苏联还是有一些黑科技的,只不过他们的黑科技死于死于人为的保密壁垒,对民用领域坚决保密。
而美国仅仅阿波罗登月一项,就延伸出4000多项民用技术。打通“军转民”,波音、通用、洛克希德,美国的哪个没捞到点好处?”
其后更是推出政商旋转门,政客摇身一变进入大公司成为公司高管,而公司高管也进入政界成为政客,不过,这都SEA早就玩烂的了,毕竟,SEA最初就是公司。所以军转民的技术变现,玩的更加彻底。
而反观苏联,在这个领域,基本上等于“零”,军队为了保持所谓的领先,对民用领域坚决不放开,导致其军事技术局限于军用,成本高昂不下,而另一边,民用领域因为无法得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导致民用领域发展裹足不前。
就这样,最后钢铁洪流,死于钢铁,实在是让人扼腕。
而李毅安这次的苏联之行,就是想撬开一条缝隙。
在苏联严格保密的基础上,撬开一个缝隙。其实,这趟来苏联还是有收获的,比如苏联为宇航员在太空开发的高分水吸水材料,虽然比不上十几年后美国开发的同类产品,但是这个时代也是遥遥领先的。
美国人花费了差不多3000万美元,开发了这一技术,而SEA只用了两条卫生纸生产线就引进了这一技术,成本低的令人发指。
哪怕就是作为资本家,李毅安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
毕竟,大家都是用于卫生领域,都是为了解决屁股问题,就像卫生纸一样,婴儿纸尿裤的利润更高!有了这个领先优势,基本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十年内,全世界的婴儿纸尿裤都会被SEA的妈咪宝贝所垄断——这是早年间李毅安授意成立的一家婴儿用品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就成为一家大型公司。
不过,在高分子吸水材料的研究上,因为没开金手指,所以确实比不上苏联。
但苏联嘛……就是抱着金娃娃要饭,压根就不知道那玩意的市场那么大。
比如,在参观苏联生物研究所时,李毅安在知道其正在研制的血凝素抑制剂,并且已经取得成功时,整个人都讶妈呆住了。
这是一种极其冷门的药物。
它能够抑制流感病毒血凝素(HA)活性的药物,是一种针对流感病毒的抑制剂,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相对应,分别作用于流感病毒的两种关键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而血凝素抑制剂通过干扰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在治疗流感时,血凝素抑制剂可以作为辅助药物,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联合使用,以增强抗病毒效果。
而奥司他韦还要等到21世纪才能推出,可现在苏联却已经在血凝素抑制剂上取得了突破进展。
尽管这些药物可能不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广泛使用,但在特定情况下仍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对于经历过大流行的李毅安来说,他自然知道它的价值,而且,苏联在病毒学和药物开发领域的创新潜力,是外界难以想象。
因为在冷战期间,苏联确实研制生产了大量的生物武器,正像很多时候一样——在军事领域,他们总有一些遥遥领先的东西。
而苏联的生物病毒学家们在军方的支持下,“顺便”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探索,而这些研究成果,在医疗领域都可以得到应用。
只要其与军事技术不相关,军方自然不会禁止这些技术的出口。sEA的医药公司完全可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引进这些技术,并且将其变成盈利的药物。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就是一个金矿,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从沙子中淘金。
心里寻思着这次考察,苏联展现出来的那些看似不值一提,但实际上却价值不菲的技术,李毅安一边盘算着怎么“淘金”,一边对宋德卿说道。
“而且让苏联的出口集中某些领域,也有助于延缓苏联的工业发展。我们考察的苏联工厂和研究所已经得出判断,转移一定的民用技术是可行的。”
李毅安拿着贸易协定的原本,用非常乐观的语气说道:
“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这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这个时候有推的话,李毅安一定会发一个推——“赢”。
就这样,在伟大的胜利中,李毅安一行人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在勃列日涅夫前往机场,为他送行的时候,他特意说道:
“李,欢迎你下次再莫斯科。”
“我会再来的,伊里奇,我的朋友。”
李毅安与他一边拥抱,一边说道:
“我希望你能够在合适的时候访问长安。”
“一定,一定。”
勃列日涅夫爽快的接受了邀请,他甚至直截了当的说道,
“明年,明年我一定会去的。”
就这样,李毅安的莫斯科之行结束了。
专机离开莫斯科之后,沿途有苏联空军的两架米格23战斗机护航,不过现在李毅安对苏联的这种飞机压根儿就没有任何兴趣,现在他正在翻看着此行的收获,大约达成了30多项技术合作协议,最后这些技术合作都会通过相关的公司对接。
这些技术对于苏联来说往往是不起眼的,但是通过这次技术合作,苏联也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和设备。
当他们认识到那些实验室里的技术可以换来真金白银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会主动的一点点的敞开大门。
“如果能成功的话,那么将来自己这边儿也就会成为东西方技术的交汇点,这倒也是一件好事儿啊。”
通过整合东西方世界的技术,sEA肯定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
甚至最终超越美国成为蓝星第一,并不仅仅只是经济上,同样也包括科技上。
“就是不知道那个三进制的计算机有没有搞头?”
虽然并不清楚三进制计算机到底有没有发展潜力,但是,不去尝试的话又有谁能知道呢?
所以,这次引进的技术之中同样也有三进制计算机,至于它将来有没有发展潜力,只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够弄清楚。
从整体上来说,这次莫斯科之行,可以称得上是收获满满,获得了大量苏联所独有的技术,这些技术一定可以大大的助推sEA的发展。
就这样在心里盘算着此次莫斯科之行的收获,李毅安脸上的笑容越发的灿烂起来。
与过去不同的是,李毅安的专机并没有通过中亚地区返航,因为印巴关系非常紧张,所以专机自然要回避风险地区,就转而从高加索上空,先在巴格达降落,然后,再返回长安。
虽然是中转,但是少不了还是要顺便造访巴格达的王宫和阿迪斯公主以及希亚国王见个面,当然两人见面之后仍然是道不尽的缠绵。
在风暴趋于平静之后,两人都静静的在那里,聊着的更多的是却是家国大事,而李毅安听着阿迪斯提到国内的情况时,到最后,只有一句话。
“……不论他们怎么说,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学习凯末尔就好,你记住,只要按照他的路径来,就没有人可以动摇你的统治。”
其实,有时候,发展并不困难,只需要在同班同学里找到一个成绩好的,然后亦步亦趋的去做就好。
但是,这片土地是个神奇的土地,它绝对是属于自有国情在的地方,他的特殊之处是全世界其它任何地区都无法相比的,所以,只能文化近似的小群体里榜样,这样的互相学习总是没错的。
所以,在帮助其复辟后,李毅安就给她找了一个老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