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0章 百亿补贴勋多多(第一更,求订阅)
虽然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世界仍然在运转。
此次对苏联的访问,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受到任何影响。
非但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加深,毕竟,这次李毅安来到莫斯科,并不为了做秀,而是为了从老大哥的身上占点便宜。
没错,就是来占便宜的。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什么?
是一个全面进攻,加大与美国对抗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百亿补贴的时代。
这个时候,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为了和美国进行对抗,争当世界老大的地位,勋章帝直接开启了百亿补贴,不仅对亚非拉的穷国各种惠,以争取他们在联合国的投票,还对西方各发达国家各种惠,以分化他们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既然勃列日涅夫那么喜欢惠外国人,SEA也是外国啊,而且还是西方世界中数得上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惠惠我,说得过去吗?
所以,李毅安这次过来,为的就是两点,第一,就是在铁幕之中扩大与苏联的经贸关系,甚至可以进一步变成特殊伙伴关系。
这不仅仅只是为了与苏联缓和关系,以应对未来几年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也是为了“携苏以自重”,就像法国一样,与苏联弄了一个特殊伙伴关系后,美国就像是吃了苍蝇似的,一边恶心,一边还要加大惠法力度。唯恐法国被拉上俄国的那艘船。而苏联呢?则乐意有这么一个特殊伙伴,也加大了惠法的力度,就连出口法国的石油都比国际市场便宜不少。
所以,第二,就是为了“携苏以自重”,这件事有搞头,而对于SEA的示好,苏联也是相当重视。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SEA的影响力似乎不如英法,但是这个世界是站在力量的角度上说话,论绝对力量,英法两国肯定不是SEA的对手。
也正因如此,克里姆林宫上下对于李毅安的到来也是非常期待的。
既然如此,他们肯定会乐意向SEA提供他们的“百亿补贴”。
有便宜不占……对得起他们吗?
不过在占便宜之前,要先搞清楚要去占哪些便宜,这次李毅安的访问,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访问,其中最核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进行经贸合作,这既是表演给全世界看的,同样也是为了加强与苏联的合作,或者说,通过加强合作,让苏联主动的“惠”SEA,这种惠并不仅仅只是直接打钱,事实上,他也没那么多钱可以打。
相比于钱,李毅安更希望从苏联得到一些技术,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经贸考察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按照计划,随同李毅安一同出访的SEA经贸团队一分为三,分别去了导师格勒、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是苏联工业最重要的三个地方,也是其工业科技核心地带。
这倒不是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斯拉夫兄弟更加可靠一些,而是因为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教育程度,你总不能把工厂建在哈萨克,让那些大字不识的牧民进工厂当工人吧。
这一地区,从历史上,就是俄国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这一次考察的不少商品,原产地就在乌克兰地区。
乌克兰作为在苏联最重要的成员,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黑土地,有着先进的农业,而且其工业带,也是曾是苏联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拥有苏联欧洲地区最大的铁矿和煤矿,在二战前,苏联还在那里修建了欧洲最大的水坝第聂伯河水电站。
在二战期间,为了迟滞德军的进攻,钢铁再一次以其钢铁的意志作出决定,炸毁第聂伯河水坝。很多乌克兰人没有接到撤离的命令,他们就这样被洪水吞噬,这场人为的灾难,究竟造成了多少伤亡,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一定触目惊心。
不过,这都是三十年前的事情,现在的乌克兰,已经从战争和战后饥荒的创伤中走了出来。
SEA的考察人员刚刚进入乌克兰,此时,地里的作物已收割完成,入眼就是绵延无尽的黑土地,沿着莫斯科至基辅高铁乘车好几个小时的,土地的颜色没有发生一点变化。
世界上最大的黑土地,从面积上是在苏联境内,要是从内部划分的话,大部分其实在俄罗斯国土之内,乌克兰的黑土地面积并不大,但胜在气候比俄罗斯的黑土地好,而乌克兰的黑土地足以让乌克兰成为一个大粮仓。
不得不说,虽然勃列日涅夫嘴上说着——随意参观,但是他们是不可能把什么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的,不过,能让人在乌克兰参观大多数工厂,这堪称顶级待遇。
不过,克里米亚是不能去的,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是苏联最重要的造船基地,那里还是他们的海军基地,不过对于苏联的船,李毅安一点都没有兴趣,他们技术上非常一般,尤其是SEA的优势产业造船,苏联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对SEA发出挑战。
“我说克格勃能不能尊重一下我们?走到哪都跟着,也太明显了。”
在对乌克兰进行参观的时候,李毅安找到一个机会对柯西金,这位苏联的经济大总管吐槽。就算是提防帝国主义也不要太过分,简直把SEA打击经贸考察团当成贼。
几个考察团都发回了发现不明身份的人跟踪,在深感铁幕之名名不虚传的同时,李毅安也忍不住抱怨了起来,这一次SEA来了一百多人,虽然动静是大了一点。
但也用不到这样的待遇吧,一百人还能把苏联怎么样,他们明明是过来增加友好关系的,是把苏联的那些家底变现,帮助你们发展经济的。
你们难道不知道应该说声谢谢吗?
“不知道阁下对于苏联的目前的经济有着什么样的评价。”
置身在明斯克的一家工厂之中,柯西金一副事不关己的口吻,克格勃又不归他管,他能够来让来访的人随便参观不涉及军事生产任务的工厂,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非常好。”
李毅安怎么说也是演技派,装模作样的评价道,
“我对苏联多年来的发展感到震惊,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在工业经济发展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也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哦,这是很中肯的评价。不知道优点具体是在什么地方。”
柯西金觉得夸奖的并不是很真心,想要让李毅安具体一些。
“除了不懂市场之外,都是优点。”
李毅安冷冷一笑,苏联学习西方什么地方都可以“借鉴”,技术、科学,人家绝对不会有丝毫犹豫,但是毕竟他们有着自己底线,但只要和资本主义市场相关的,那一个都不能学。
当然这是原则问题。
“不懂市场?”
柯西金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我眼下正在推动企业的改革,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对剩余利润有更多的支配权,工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奖金……”
听着他对经济改革的介绍,李毅安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他的介绍,其实,柯西金的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延续。
不过,无论是柯西金的改革还是赫鲁晓夫的改变,其中都是有一个核心没有触及,就是计划仍然是唯一的目标。既然如此哪还有什么利润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对厂长来说,最简单的方法不是增加生产,而是将计划指标降低。这也正是他们拼命去做的事情。企业厂长的梦想就是设定一个连左脚都能完成的计划。
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像“斯达汉诺夫”地超额完成300%计划根本没有意义。物质激励几乎没有,且由于同事们的努力强行提高了计划,这些“英雄”反而会被其他人“活活吃掉”。没有利润这个“奖励”的同时,赫鲁晓夫又摧毁了钢铁时期的惩罚机制。
柯西金改革虽然把企业的部分利润归还给了企业,允许它们用于社会福利,并用现金激励员工,但对于厂长和党内高层来说,这一改革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和不得不开始大量而艰苦地工作。
没有人愿意做额外的工作。
苏联社会整体上无疑非常希望能够生产大量的优质、廉价的商品,但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更希望自己什么也不生产,除了完成极度低估的计划指标。
所以,苏联的经济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社会整体需要大量的商品,也就是市场需求会促使供给。而另一方面,生产端却又不愿意生产大量的商品,他们只是完成计划。
“……而且,我们现在正在建立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把全国,我们把所有数据放进超级计算机,它就能为我们计算出一切。”
柯西金在提到这一点时,神情中带着骄傲,将计算机与消费以及生产结合在一起,是苏联的伟大创新。
听他这么说,李毅安只是笑了笑,苏联能不能成功,他并不知道,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市场需求会促使供给……”
想了想,李毅安说道:
“无论如何这总是要面对的,就像在工厂里,总会有一些工人用工厂的物资做一些私活儿一样。”
虽然没有见过,但是李毅安自己小时候,家里有一些东西,就是薅羊毛,比如家里一个非常古老的大衣柜就是用枕木制成的,某位铁路上的亲戚弄的。
那个时候工人利用工厂里的原料和机器,接一些私活卖给其他人,简直不要太正常。
“需求会刺激供给,这也就导致了黑市的出现,普通工人不过是做一些私活,可是企业负责人呢?”
李毅安又说道:
“我不知道你们的改革会进行到什么地步?但是,从匈牙利的经验来看,你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问题,不仅仅只是计划多少,不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计划都是空谈。”
随后,李毅安就不再说话了,他的这些话对于俄国人来说就是大逆不道的。
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对于莫斯科来说,布达佩斯就是异端,而偏偏现在这个异端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所以,他们对搭配斯的经济模式自然是极其抵触的,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像布达佩斯那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所以有些话说了也是白说,顶多只是提醒一下,提醒他们应该注意什么。至于柯西金会不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那恐怕只有老天才知道。
就这样在苏联的参观继续进行着,而这个时候,柯西金已经不再想着从李毅安这里学习什么了。
毕竟,有些东西是不能学,也是不可能学的。
不过对于sEA来说同样也是获益匪浅的,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苏联的某些技术上的特长,将来可以逐步的引进,最后一点点的获得苏联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却十分重要的技术。
技术打捞,不仅仅只是苏联在打捞西方,还要想办法从苏联打捞,但首先要撕开一条裂缝,让对方尝到好处,只有这样,一点的撕开口子,等到最后,他们自然就会主动的敞开大门。
人性嘛,本质上就是贪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