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赵侯用箭
汝阳东郊,汝南、陈国郡界处。
颖水短期水量恢复、上涨数日后,又降到盛夏枯水期才有的水量。
流量充沛时,不利于堰坝合口。
因此短暂暴雨之后,纪灵军中看到的颖水就越发的枯竭,以至于两岸军营中的吏士可以徒步过河。
纪灵也没办法,只能指挥士兵抓紧时间掘土挖沟,在临河两岸增强防御工事。
同时营中修筑木台,贮存粮食、弓矢等需要防潮的物资。
六月二十三这日,节气大暑。
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烈日炙烤着大地。
赵基引着百余骑轻装快马而来,分散数队绕颖水东营环视观察。
随后各队汇合,赵基敞开衣襟,头上斜戴毡笠,问左右:“敌寨如何?”
李应开口:“敌寨壁垒应地势变化而蜿蜒曲折,看似杂乱不齐,但我军若强攻,必受三面夹击。”
其他几个校尉也都是点着头,纪灵的营地并不是特别的齐整。
往往适合进攻的路段、地面,营垒墙壁会内凹,形成一个类似棱堡防御效果;两侧的突出部,如似城墙的敌楼,能高效侧射进攻方的两翼。
而突出部的外围,要么是水洼烂地,要么干脆就是人工开挖的坑。
这种坑里,也不需要详细布置多少木刺陷阱,随意丢点东西,就能妨碍进攻方通行。
赵基也是点着头,他此刻脑海里没有什么战略游戏的类似推演,想到的是一个另类的游戏,叫做亿万僵尸。
防线这种东西,对于进攻方来说最可怕的就是添油战术。
也不是说添油战术不行,添油战术往往是为了达成其他目的,而非正面突破。
僵尸想要突破防线,最好一口气冲破防线,否则再多的僵尸,也会被防线消磨干净。
袁术称号建制,也能理解为放手一搏,打的就是决战一波流。
唯一失误的地方,就是袁术低估了刘备、关羽的韧性;更严重低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徐州各将即便敷衍战局,却没有主动背叛的。
若有,则徐州防线裂出一条口子,会瞬间被扩大、冲毁。
决战一波流的优势是什么?
就是集合一切力量,碰撞初期就建立优势,层层推进步步碾压,任何一条冲出的隙缝,都能成为撕裂、瓦解对方的契机所在。
所以袁术不该分兵陈国,来贪陈国的储粮、人口;可不分兵的话,陈国兵也不可能在徐州战场安心效力。
袁术的机动兵力最多能有十五万,袁术带五万在陈国布防,余下十万人分兵三路迟迟没有攻破刘备、徐州诸将的心理防线,所以越是拖延,袁术一方也就越被动。
但是眼前,如果自己这里联军也无法快速攻破袁术本部中军,纪灵前军;等刘勋、张勋执行水攻后,将裹挟徐州之众,向陈国杀来。
到那个时候,就轮到讨袁联军难受了。
因此袁术依旧是一波流决战,不同的是战场有两处,谁先达到目标谁就能赢到最后。
而眼前,赵基也想执行一场战术级别的一波流。
毕竟纪灵修筑、经营的防御工事并不是牢不可破,又不是积年累月建造的城墙,不过是稍高一些的墙壁罢了,墙体依旧单薄。
远远看着比野战壁垒、栅栏土墙坚固,实际上不耐水淹浸泡,也扛不住投石车乱砸。
甚至大威力床弩集中在一处乱射,也有可能射塌一处墙壁。
有时候不能太高估敌人的墙垒……对方也是人,工匠、苦力也会偷懒,墙体自己垮塌也是有可能的。
同样宽度的墙,你修的越高,自己坍塌的概率就越高。
赵基片刻后,对李应说:“先行水攻,敌军墙角若不耐浸泡大段坍塌,那我军乘木筏、草垫推进,破其一营,另一营不难再破。若是水攻不见效果,就运来投石车,昼夜投石,破其墙垒,再行强攻。”
李应也只能点着头:“喏。”
赵基看其他人:“这段时间我们要等候堰坝聚水,各军也不要停歇,采收上游芦苇,扎成草垫。水攻后路面泥泞,我军铺草垫而进。”
张郃等人也是拱手:“喏。”
言语之际,纪灵东营辕门开启,百余骑踩踏扬尘挥舞矛戟追杀而来,后方扬尘弥漫,不知道还有多少骑士、步兵。
“撤吧,善射者与我殿后。”
赵基示意几个随行青年书吏先行,这些人是纯粹的微寒士人,勉强有个门户,读书不算多,就算习练武艺,也都是刀棒之类防身技艺,不擅长骑术与射术。
又分出几个老兵护送这批书吏撤离,赵基引着绝大多数人骑士上马后缓慢而行,其中过半人能在马上扭腰转身对后方抛射。
他们多是中高级军吏,要么是各将的亲信勇健武士,这些勇士的骑射造诣往往比其主将还要优秀。
赵基也无意与纪灵派出的骑兵纠缠,他身边的这些骑士可都是军中骨干,普遍具有指挥才能与天赋,让他们去当战斗消耗品,那就太亏了。
直接撤离又有些损伤士气,关键是赵基自己也手痒。
就带着这百余骑吊着后方追骑,对方追的快了,赵基这里也就提速;对方不追了,赵基也就勒马休息。
双方距离合适的话,对方也会在马上发箭、射弩;赵基这里善射的能马上转身射箭,骑术技艺差一些的,也能在奔马之际以脚蹬的方式给弩上弦,然后对后方射击。
赵基的坐骑再神骏,也是血肉之躯,没有什么奇特的爆发力或长久耐力。
因此他也不敢过于浪战,只是缀在队伍后面,专门射杀那些勇于追击的敌军健骑。
双方追逐七八里,袁军骑士顾虑马力衰竭,也不敢再追,带着伤员后撤反应,一路上收集阵亡的吏士、走散的马匹。
普通步兵死在外面,就袁术军中的习气来说,死就死了。
可骑士普遍具有良好的出身,骑士之间也有相对完善的袍泽友谊,甚至就沾亲带旧,实在做不出那种抛弃尸首不问的事情。
一路搜集亡者,返回军营后,参与追击的三百余健骑士气更低。
纪灵特意来询问战果,骁骑将军张闿锐意追击,如今锐意荡然无存,只是递出一把箭矢给纪灵:“前将军,我军险些擒获赵基!”
“哦!”
纪灵眼睛一亮,又察觉张闿情绪不对,就解释说:“军中马匹不过千余,锐骑甚少,实在可惜。”
以为是张闿怪罪他没有派其他骑士出营随同参与追击,纪灵拿起这些箭矢,就见箭杆上都烫着‘赵侯用箭’。
想到赵基神射的传闻,纪灵就问:“伤亡多少?”
“伤三十余,被射杀四十三人,赵基一人独杀我麾下健儿十七人。”
张闿分出一部分箭簇沾染血肉的箭矢递给纪灵:“将军,此赵基所用好箭,或许能有其他妙用。”
纪灵抓一支箭在手里掂量,不由微微眯眼,赵基用的箭更长更重一些,箭羽也明显更长一些。
他自然理解张闿的意思,这是要发动情报网络,组织一支精骑小队,去刺杀其他各军的核心人物。
以袁术的特殊号召力来说,赵基的任何军事行动,基本上瞒不过袁术,也瞒不过纪灵。
孙策、曹操的进兵参战,对他们来说也不是秘密。
纪灵思索片刻,看向张闿老实忠厚的面容:“骁骑将军是想?”
“孙策、曹操若派遣将军到赵基处效力,若以此箭射杀一人,就如当年公孙越之死也。”
张闿举例回答,纪灵听了也觉得可行,露出沉思之状。
安排一支十几人规模的刺杀小队不算多难,现在这样的气候里,双方斥候多是昼伏夜出。
刺杀小队小心渗透,自然可以摸到许都东郊外。
同时只要情报确认了曹操或孙策派来的使者或将军,就能启动刺杀计划。
当年群雄讨董初期,公孙瓒命令从弟公孙越率千余骑来袁术麾下效力。
后来二袁相争,袁术派公孙越配合孙坚去打袁绍委派的豫州刺史周喁,公孙越中流矢而死,引发了公孙瓒与袁绍的全面战争。
策划一场类似的刺杀……甚至不需要派遣刺杀小队,只要将手里这些箭矢想办法送过去,别的地方出人执行即可。
纪灵抓着七枚箭矢,思索敢动手的合适人选。
不一定非得从赵基麾下选人,也可以从孙策麾下借人,去射杀曹操的亲信。
只要把好处安排到位,甚至把箭矢送到孙策手里,孙策自己就会安排人去搞刺杀。
没必要把事情搞的太复杂,孙策肯定不希望曹操军队来这里参战。
吃独食,可是孙家的老习惯了。
纪灵思维落定,对着张闿面露笑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