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老朱惊疑,科技源头【求追订】

类别:历史 作者:灵灵吼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18 15:21:23

刘宽略感意外,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注意到视频中的这句话,实在是敏锐。

他想了想,道:“回陛下,后世新朝建立之初便有5.4亿人口,而十年后人口更是逼近7亿。”

“但后世的杂交水稻却是在新朝建立差不多25年之后才研究培育出的,推广更是等到了28年之后。”

“另外,清代人口虽然突破了四亿大关,可实际上从清朝中叶时,中国便经常出现饥荒,到了晚清时期内部吏治腐败、外有西夷勒索,民不聊生到了极致,即便清末已经开始向近代工业国转变,仍旧弄得饿殍遍地。”

“到了新朝,纵吏治清明并积极发展工业,促进农业,可养活七亿人口差不多已经到了极限。”

“更何况,彼时国家内部稳定,正是人丁滋生之时,可以预见再过十年、二十年,人口必然更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新朝建立三十年后,人口已逼近十亿大关。”

“陛下不妨想一想,倘若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以及新朝对诸多原本不适宜耕种之地的改造等农业成功,届时背负十亿人口重担的国家将会面临何等局面?”

“更不要说,那时国际局势复杂之极,国家可以说在毛熊与白头鹰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听刘宽这么一说,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等人想象了下后世农业若在新朝建立后停滞不前的场景,不禁毛骨竦然。

随后,朱标便吸了口凉气,道:“外有强敌、强邻,内有十亿人口重担,若是没有农业上的一系列突破与成就,只怕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啊。”

刘宽神色复杂的微笑了笑,又忍不住道:“微臣在后世出生较晚,彼时百姓虽贫穷,但已经解决了口粮问题,故而从小并未感受过真正的饥饿。”

“不过新朝建立前三十年中,饥饿感其实一直笼罩着全国百姓,以至于深深刻入骨髓。”

“像微臣的父母辈还好,爷爷奶奶辈大多都十分珍惜粮食,哪怕后来家中粮食多得吃不完,可以顿顿吃肉,他们仍旧对粮食珍惜无比。”

“至于比微臣更晚出生几年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饥饿为何物了。不过,这或许是一种幸福吧。”

朱元璋、朱标没想到后世新朝那般强大,竟然都有二三十年笼罩在饥荒的危机之中。

同时,朱元璋也算是明白,为何视频中说后世的农业成就不是顺风局,而是逆天改命了——在那种危急局面下,最终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不就是逆天改命?

而且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逆天改命!

随后,老朱一家子又谈论了几句视频中的其他事物,朱元璋这才示意刘宽播放下第三个视频。

这个视频标题是——“人类是如何迈出科技发展第一步的?”

科技有多重要,如今别说老朱、朱标等人,便是常年处于深宫中的嫔妃、宫女都知晓。

因此,看到这个标题,众人注意力都从前一个视频上抽离,期待起这个视频的内容来。

“科技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因为科技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且它涉及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人类先祖第一次用石头敲开坚果,到今日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都属于科技范畴。”

“在人类上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者说,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才反过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了解人类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究竟是如何演化、如何进步的,是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指引我们看清未来大陆的重要一环。”

“因为在当今世界,科技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更新知识的速度。”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不断出现的科技新名词让人们眼花缭乱···”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

自认为对后世科学、科技已经有颇多了解的朱元璋看得直瞪眼,心想:别说后世人眼花缭乱,咱也眼花缭乱啊。

他偏头看了眼朱标,见朱标也皱着眉头,面有惊疑之色,心里这才舒坦了点。

‘看来标儿也不了解这些名词啊。’

‘咱以为这些年应该把刘宽脑子里关于后世科学、科技的知识掏得差不多了,可如今看来,只怕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这些后世前沿科技,就算咱大明现在摸不着,也可以记在《皇明祖训》(秘册)中,留给后代当做指引嘛。’

视频开始用各种后世科学发现、科技成果诞生的场面,配合解说,来说明人类认知科技本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更新很快的当代。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科技成果,从始至终都有一条很清晰的发展线索,那就是更有效率地获取能量,和更快速的传递信息。”

“可以说,正是不断追求这两个目标的过程,才持续地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文明水平向前发展。”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176万年前说起,一起走进波澜壮阔的人类科技史!”

只见视频画面一变,一队只用简单兽皮包裹着屁股蛋,拿着简陋木制长枪的人行走在大草原上。

“几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去获取能量,而只有人类和人类的少数几种近亲,如黑猩猩等,拥有使用工具的能力。”

“但是,关于人类是何时学会使用工具,以及怎样学会的,时间太过久远,学者们已经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一种合理地猜测是,早期人类可能意外用石头敲开过坚果,或是砸死过野兽,于是渐渐便学会了使用石头。”

“这一过程中,人类又逐渐发现,一些石头上的棱角可以划开动物的皮肤或砍断树木,于是石头的用途开始变得多样。”

“不过由于此时石头都是从自然中得来,而非制造,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完全掌握石头这种工具。”

“直到某日,人们发现经过摔打,石头可以变成某种其他形状,拥有新的用途,人类便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视频中,先是用猴子用石头砸坚果、猩猩用木枝掏蚂蚁为例,猜测人类先祖最初使用工具的景象。

然后便是各个时期的人类先祖使用石头的场景,一直到人类先祖开始通过摔打、砸等方式主动制造石头工具的场景。

这些场景中,人类毛发茂盛,面容明显与现在的人不同,倒是与猿猴略像。

亏得老朱一家子早就听刘宽讲过,人类是由猿猴演化而来的,不然此时免不了要大惊小怪一番。

接下来,视频讲述了人类先祖直立人因学会使用和制作石头、木棍等简单工具而进化为能人。之后又学会了使用后,并在经历百万年后,演化成为智人的过程。

“熟食对于人类的进化至关重要——在人类还在吃野果的时代,每天差不多要花十个小时寻找食物和吃食物。这样人类就很难长途迁徙,更不用说改变周围环境了。”

“但有了熟食后,人类获取能量速度大大加快,寿命也得以延长,于是拥有更多时间做干饭、休息以外的其他活动。”

“另外,熟食让人类的牙齿不再锋利,这就为大脑的发育留出了空间,而其他活动又促进了大脑发育,熟食中更容易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则为大脑的进化提供了基础。”

“于是,人类才渐渐由能人进化为智人···”

视频接着讲述了人类先祖从最初借用自然火种,再到学会保存火种,直至学会以燧石、钻木取火,也即是制造火种的过程。

火不仅让人类能吃到熟食,还能帮助人类驱赶野兽,探索洞穴,进而住到洞穴之中,获得一种较以前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接着,便是讲述人类是如何开始造房子,以及如何学会制造衣服的···

老朱一家子看着视频中展现的人类一步步演化、学会各种技能的历史,都不禁心生感慨:人类能演化到今天这一步,当真是不容易,又有着一种极大的运气。

“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类究竟是在穿上衣服后才走出的非洲,还是走出非洲后才因为寒冷穿上衣服的呢?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人类学家很久。”

“不过后来学者根据人类褪去体毛的时间推测,人类大约是在72000年前就已经穿上了衣服,而这个时间恰好是现代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大陆的时间···”

再接着,视频又讲述人类走出非洲后,与尼安德特人为主的其他人类发生争战,最终通过武器、语言这两大优势获得胜利的过程。

而讲完这段,这个视频也播放到了尾部。

“回顾史前人类发展史,可以知道,工具与火的使用让人类获取能量的效率大大提高。”

“房屋和衣服的发明则可以让人类有效减少能量的消耗,并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进而主动改变周围环境。”

“武器的发明则让智人与其他人类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而语言的出现则让智人更有效的与同类沟通,并组织起来完成一些大型任务···”

视频放完了。

相较于上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制作水平显然不如,没让老朱一家子怎么震撼,倒是让他们对人类起源和演化史更清楚了。

朱元璋道:“依咱看,这个视频最值得咱们记住的一句话,就是‘人类科技的发展都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能量,以及更快速的传递信息’,算是直指人类与科技发展关系的本质了。”

“父皇所言甚是。”朱标点头。

朱雄英此时则忍不住道:“老师,人类真的都是从非洲迁徙出去的吗?那为何非洲大都是黑人,而欧洲是白人,我们则是黄皮肤?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

其余人也都看过来,期待着刘宽的回答。

显然,他们同样有点难以接受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