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朱棣以为要结实地挨一通揍时,玉尺却断了。
见此,朱元璋也就收了手,只是最后又忍不住踹了朱棣屁股一脚。
“老实站好,继续听刘宽讲你那好曾孙后面的事!”
“那也是父皇的好玄孙。”朱棣没忍住回了句。
“臭小子,还想挨揍是吧?”朱元璋作势要再踢朱棣屁股。
朱棣赶紧跑开——虽然朱元璋踢的不怎么疼,但丢脸啊。
朱元璋并没有追打朱棣,而是回到龙椅上,道:“刘宽,接着说。”
“是。”刘宽应了声,道:“在也先挟持朱祁镇带着瓦剌大军一路叫门南下时,北京这边,于谦上任并兵部尚书后,先捕杀了王振党羽及其亲族。”
“待也先挟持朱祁镇叫门的事传到北京,于谦便请朱祁玉登基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为安定人心,决志守城,孙太后同意了此事。于是朱祁玉登基称帝,改元景泰,史称景泰皇帝。”
“也先听闻朱祁玉登基称帝,便打着送朱祁镇回京重登帝位的名义南下,再次要求沿途城池开门迎接,可是依旧没有哪座城池开门。”
“见此,也先便率领大军带着朱祁镇直奔北京,想趁着北京兵力空虚之际,将其攻下来。”
“大明这边难得君臣一心,就连北京百姓也积极协助守城,再加上大明火器在守城方面占据着很大优势,因此哪怕兵力不足,依旧挡住了瓦剌军队数日猛攻,等来了勤王之师。”
“也先见打不下北京,另一路攻打居庸关等地的兵马也失利,便退出关去。”
刘宽说完这段就停了下来。
朱元璋问:“朱祁镇那小子呢?他连一座城门都没能叫开,还成了太上皇,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瓦剌是如何对待他的?”
刘宽道:“也先对朱祁镇礼遇依旧,完全是按照草原贵族的方式在供养着,甚至还想将他的妹妹许配给朱祁镇,但让朱祁镇拒绝了。”
“说到这里,微臣倒是记起一些不知真假的史料——说是朱祁镇在被也先挟持南下的途中,曾多次私下会见明军谍探,一方面嘱咐各城守将不得因他而开门献城,另一方面则向明军通报瓦剌军队虚实。”
“他这种表现,明显跟土木堡之战前年的昏庸、无知、无能差别太大,所以后世不少人怀疑这部分史料是他后来让人编造的。”
朱元璋先听得点头,评价道:“你说的不错,以朱祁镇之前的表现,私下会见谍探嘱咐守将别开城门倒还有一定可能,可说他探测瓦剌军队虚实,哼,军队虚实岂是那么容易探测得到的?”
朱标、朱棣也都点头。
对军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若非负责指挥的将领,中低层将士都未必了解自己这一方军队虚实,更别说朱祁镇当时是瓦剌的重要俘虏,必然会被限制行动乃至严密监视。
其会见明军谍探,探测瓦剌军队虚实,都是很难办到的事,更与其能力不匹配。
朱元璋却又抓住刘宽话中另一个疑点,道:“你说这事是朱祁镇后来让人编造的?他都成了俘虏,竟还能控制大明史官?”
刘宽笑了笑,道:“陛下听微臣继续讲就明白了。”
朱元璋觉得刘宽的笑容不怀好意,但还是示意他继续讲。
“朱祁玉临危登基,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算是获得了一定威望。”
“随后他在于谦辅佐下,一面继续清理王振余党,一面任用贤能,励精图治,稳定因土木堡之变而变得混乱的朝局。”
“然而等到次年八月,朱祁镇却被也先派人护送至北京···”
“什么?!”朱标、朱棣都惊讶出声。
朱棣更是瞪大了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显然没想到事情会如此发展。
朱元璋却只是微微一愣,随即眼底便掠过一抹寒芒,冷声道:“这也先不愧是草原人杰,当真是有些政治谋略的。”
“他俘虏了朱祁镇一年,肯定已经知道那混账是个废物加混蛋,而大明这边即位的朱祁玉却似个有为之君,如此他再将朱祁镇攥在手中用处便不大了。”
“将朱祁镇杀了,除了能略微增长瓦剌威风,并无别的作用。可若是将朱祁镇送至京师,那大明便多出一个太上皇。”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朱祁镇回来了,纵然他犯了错,可朱祁玉上面却还有个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大明朝廷究竟是该听朱祁玉这新君的,还是听朱祁镇或孙太后的?”
“也先这一招,歹毒至极啊。”
说到最后,朱元璋眼中杀机压下,反倒多出一抹忧虑。
他不知后世历史上那朱祁玉是如何应对此局面的,自是为之担忧。
说起来都是那朱瞻基的种,怎么朱祁镇、朱祁玉差别就那么大呢?
朱标、朱棣听了朱元璋的分析,也意识到了朱祁玉所面对的局势多么危险,都不禁为之担心起来。
朱标急问:“妹婿,朱祁玉是如何应对此事的?总不会又将皇位还给了朱祁镇吧?”
刘宽听得有些无语,心道:皇位是能让来让去的东西吗?
这话他没说出来,而是接着讲史。
“回太子殿下,朱祁镇、朱祁玉兄弟见面后在群臣面前表现得兄友弟恭,甚至互相推让皇位。但随后朱祁玉便将朱祁镇锁入南宫,派人看守,严加防范,这一锁就是七年。”
“这七年间,朱祁玉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稳定朝局、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发展经济,令大明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
“此间,军事上大明军队多次击退瓦剌犯边,并平定了一些内部叛乱。”
“文事上则命人编撰了为大明地方志总志的《寰宇通志》,并进一步修撰了《大明一统志》。大明工艺方面,也出现了‘铜胎掐丝珐琅’这种高超技艺。”
“仅从朱祁玉这几年在文武两方面的表现,在后世大明十几位君主中,都称得上贤明、有为之君。”
“但他却有块心病——当年孙太后同意他登基为帝时曾提出一个条件作为交换,那便是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也即是说,朱祁玉其实只是个代皇帝,待其驾崩,大明皇位仍会回到朱祁镇这一脉。”
“朱祁玉不甘心,他想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甚至为此贿赂群臣乃至宫中太监。”
听到这里,老朱及朱标、朱棣都皱起眉头,意识到将有不好的事发生。
但这回却没人打断刘宽的话,因为他们急于听下文。
“群臣接受了朱祁玉在各方面的贿赂,宫中太监似乎也大部分站到了他这边,孙太后似乎也默认了此事。”
“然而皇后汪氏却不同意,反而劝说朱祁玉不要违背当初的承诺。朱祁玉认为汪氏因无子才不同意此事,于是废了汪皇后。”
“景泰三年,朱祁玉废侄子朱见深太子位,封其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然而到了景泰四年,朱见济就因病去世。”
“朱祁玉因此深受打击,有御史进谏,说朱见济之死是上天警示,让他重立朱见深为太子,被朱祁玉下旨处死。”
“朱祁玉当时还不到三十岁,虽朱见济死后他一时无子,但不代表以后一直没有,所以他也没太着急,便没立太子。”
“谁知到了景泰八年,他忽然得了重病,身体一直不见好。”
“有大臣见此情况,便秘密请得了孙太后懿旨,率领军队将被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请了出来,在百官等待朱祁玉上朝之前当众登基即位。”
“公卿百官虽目瞪口呆,可在几位谋划此此事大臣及军队的催促下,却不得不上朝拜见。”
“朱祁镇由是复辟,第二次成为大明皇帝,改元天顺。后世史称此事为‘夺门之变’!”
朱标、朱棣,甚至包括老朱,都又一次听呆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朱祁镇竟然还能再次当上皇帝!
朱棣甚至忍不住想:难道俺那混账曾孙真有天命在身?
朱标却忍不住催问:“妹婿,那朱祁玉呢?结局如何?”
刘宽道:“朱祁镇登基后,先是将朱祁玉废为郕王,并软禁在宫中,随后不到一个月,便传出了朱祁玉薨逝的消息。”
“正史并未记载其死因,因此有人说朱祁玉是病死,还有人说他是被朱祁镇赐死。”
“不过,在朱祁玉死后,朱祁镇以‘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人神共愤’为由,废弃帝号,赐谥号为‘戾’,称戾郕王。”
听到朱祁玉的结局,朱元璋表现还好,甚至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尚且年轻的朱标、朱棣却都瞪大了眼睛,又是一副不可置信的神色。
朱棣甚至忍住道:“这朱祁镇怎能如此无耻?什么秽德彰闻,人神共愤,他难道没觉得这词应该给他自己吗?!”
讲实话,朱棣现在都想穿越了——到几十年后去将朱祁镇狠揍一顿,出出气。
毕竟论起来朱祁镇、朱祁玉都是他曾孙,他自是更喜爱朱祁玉一些。
刘宽听了朱棣的话却忍不住道:“这算什么?朱祁镇其实在朱祁玉死前,准确说是在其登基的次日,便以谋逆罪名,将当初拥立朱祁玉的于谦等人蒙冤处死。”
说完,刘宽见唯有朱标微微皱眉,老朱、朱棣却是一副不甚在意的样子,不禁暗叹。
心道:行啊,老朱、朱棣,你们不在意于谦含冤而死的事是吧?我非要说出来,非要让你们不开心!
第二更。
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