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轮到刘宽愕然了。
没想到讲着讲着老朱竟交给他这么大一担子。
他想了想,道:“陛下,微臣只是对后世教育体系有些了解而已,本身除了做了几年大本堂教师,并无多少办教育的经验。”
“况且要办这项事,更重要的反而是了解大明各地教学之事的情况。至于后世教育体系,微臣可以写一份奏本,以供参考。”
“另外,天工院如今还有很多重要项目在进行中,微臣若是离开,只怕一时无人能担当此任。”
朱元璋听了略一沉吟,道:“那这样,你除了继续担任天工院院正外,再添礼部侍郎衔,协理督办革新官学及兴办学校诸事务,如何?”
刘宽觉得,若只是协理督办可以接受——这不过是让他在今后几年多过问一样事罢了,应该不会占用他太多时间。
再说了,他原本就准备帮大明建立第一所大学的。
想到这里,刘宽便拱手应道:“微臣遵旨。”
见刘宽答应,老朱、朱标都露出了笑容。
待将来正式圣旨发布,刘宽也算是正三品的阁部大臣了。既然应下这个职位,刘宽肯定是要出力的,再想偷懒摸鱼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兴办学校之事你既要写奏本,咱今日便不再多问,回头看奏本就行了。你还是说说那个自然科学院怎么办吧?”
其实在几年前朱元璋从视频中进一步了解了科学的重要性,便准备仿照后世设立工程院、科学院的。
但刘宽考虑到当时大明几乎没有设立科学院的人才基础,便建议朱元璋设立天工院——也即是说,天工院虽然是以从工匠中发掘技术人才为主,但也兼顾培养搞科研的人才。
比如说天工院下属各局、所中,便多有研究型人才。
因此,听老朱询问,刘宽便按打好的腹稿道:“回陛下,科学院以研究各种科学理论及科技为主,因此微臣准备将天工院下属的部分局、所进行剥离,或从中抽调那些研究型人才,作为组建科学院的基础。”
“除此外,科学院还将常年面向民间招收符合要求的研究型人才。再就是通过即将建立的学校体系,获得一批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
“据此方针搞个五六年,大明自然科学院应该就能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自我发展机制,那时就不必微臣多管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随即道:“那你认为自然科学院该定为什么等级?你可要兼任主官?”
“回陛下,这正是微臣接下来要讲的。”刘宽道,“微臣准备将天工院剩余部分整合为工程院,与自然科学院一起暂列于天工院之下。”
“所以,科学院、工程院最好是都比天工院低一级,理论上的级别与翰林院等同。”
“然后选两人分别担任科学院、工程院的院正,再各选二至三人担任院副即可,微臣可依旧任天工院院正。”
“最后,待日后科学院、工程院体系都足够成熟了,便可让其各自独立,再取消天工院。”
听完,朱元璋不禁意味深长地看了刘宽一眼。
刘宽这么设计天工院的架构,又说日后再取消天工院,明显是在避嫌,或者说安他的心。
因为随着科学院、工程院的确立,天工院权势确实会变得更大。事实上,如今天工院已经分走工部相当部分权能了。
朱元璋如今自是很信任刘宽的。
但他深知,有些事信任是一回事,不做防备又是一回事。为了避免出现某种双方都不愿见到的局面,一开始就从制度上留下防备的手段,对双方都好。
念及此处,朱元璋便道:“行,回头你再就此事写一份奏本,送交内阁走下流程,咱会批复的。”
“是。”
这件事说完,刘宽便准备离开了。
却见一位太监进了奉先殿,一脸喜色地道:“皇上,燕王殿下又发来了一封电报。”
说完,将译好的电报呈上,由李贵递到老的御案上。
说起来,老朱虽然嘴上说过不能让宦官参与国事的决策,却也没忍住进一步任用宦官。
比如说,他已经着手建立一套属于情报体系的电报传讯线路,里面的电报员虽然不是宦官,却都派了宦官监管。
不过在明面上的电报司体系,倒是正常任用官吏的。
或许在朱元璋看来,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电报传讯在手,他才不至于被某些奸臣反利用电报忽悠。
刘宽在想着大明电报体系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将在什么时候堕落、败坏,又腐败成什么样时,听到了老朱的笑声。
“哈哈!老四打仗确实有一手,也有些运气在,居然在攻破达卡奇袭那孟国都城高尔,还成功了!”
说完,示意李贵将电报递给朱标、刘宽看。
朱标先看完,也笑道:“四弟都说‘缴获无算,藩国稳矣’,想必是真从那孟国都城缴获了不少钱粮财货。”
“接下来,他只要不遭受孟国多个势力围攻,其印度建藩之事便无反复了。”
刘宽看过电报后,回想后世印度次大陆的情况,道:“燕王既擒了孟王,只怕如今孟国各城邦都圈地自萌呢,联合起来围攻燕藩的可能极小。”
这时朱元璋忽然感叹道,“老四到印度了,接下来的两年老三、老七也会相继到海外就藩,与咱相隔万里。”
“幸亏天工院早早研制出了这无线电报机,不然咱没法得知他们在外海的情况,还真不放心。”
老朱这是真情流露了。
朱标闻言安慰道:“父皇放心,三弟、四弟他们如今都是有能力的,既能通过重重考验海外就藩,便不会出事。”
刘宽则道,“陛下,随着大明科技、工业的发展,海上航行必然更快也更安全,也许十年之后,诸位亲王就能常回来看望您跟皇后娘娘。”
朱元璋哈哈一笑,“希望如你所言吧。”
随后,朱元璋便吩咐回电给朱棣,刘宽见状便告辞了。
出得皇宫,刘宽先是回天工院工作了一个多小时,初步构思下那两份奏本该如何写。
等下班的点儿一到,他便宣布放衙,先回家了——反正他作为老大,宣布下班了,至于天工院还有官吏在卷,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卷一点也好,官吏们越卷,大明才越强。
回到府中,刘宽便瞧见了挺着个大肚子的朱蕙兰在中院走动。
刘宽忙去搀扶住她,道:“小心点,虽说你这个时期可以走动,却也要当心意外。”
朱蕙兰笑着道,“这么多人看着呢,哪里会发生意外。”
不怪刘宽如此紧张。
朱蕙兰如今已经怀胎九月,随时可能生产。最主要的是,经京师医学院的几位名医诊断,朱蕙兰此番极可能是怀上了双胞胎!
第一更。
【作者君在这里给读者朋友们拜年啦!祝各位蛇年大吉,万事如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