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朱标问倚天,朱棣的电报【求追订】

类别:历史 作者:灵灵吼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18 15:21:23

此时奉先殿内有好几副挂在屏风上的大幅舆图。

朱标闻言来到了其中一幅舆图前,道:“儿臣认为,或可从开京以北数十里处,至东海岸的元山,作为行省分界线。”

“再将这两块地方,也都划入其其中,合并为一个行省。方才这条线的高丽半岛南部,暂为一个行省。”

说到后面,朱标在这幅舆图上画了两个圈。

第一个圈是辽东半岛分水岭东南,鹰纳河以东,即五重河、杓子河流域,和草河、大虫江流域,外加宽甸这一片。

第二个圈则是后世的双城卫及海参崴周边数十里。

朱元璋看着微微颔首,随即问:“为何如此划分?”

朱标道:“如今的辽宁行省与吉林都司终究太大了些,另外,则是为了尽快消除以前高丽国内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

“事实上,儿臣认为等数年后将日国拿下,还可将高丽南部临海划出部份,与日国的九州、四国及本岛部分地区设为一行省。”

古代王朝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失去控制,极少以天然的山河海域为界进行行政区域划分,有时甚至故意将某处天然为一体的地方在行政上切割为几部分。

朱标如今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

事实上,别说古代,便是后世国家在行政划分上也有这种习惯。

因此,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解释满意点头,“你考虑倒是颇为周全、长远,既如此,这高丽两个行省的名字你可有想法?”

朱标笑道:“汉代曾在高丽设乐浪郡,唐代则在高丽设安东都护府。”

“因此儿臣认为,不妨将北边这部分称为安东行省,南边则称为乐浪行省。”

“将其西京之名改回平壤,为安东行省省治;改其开京名为平顺,再改其南京名为汉城,为乐浪行省省治。”

朱元璋知道后世高丽分为两国,南国首都原本袭李氏朝鲜之名为汉城,后来却因崇媚洋夷,改名为首尔。

故而此时听了朱标准这番话,不禁赞道:“这几个名字改的不错,便这么办吧。”

行省划分及几个城市改名只要不是太过错谬,大臣们一般都不会提反对意见,老朱可一言而决。

议完事,朱标离开奉先殿,便前往后宫看望马皇后(白天朱标是可以前往后宫的)。

自马皇后卸下主持后宫事务的担子以来,朱标除了每天早上问安外,到后宫看望马皇后与之聊天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了。

一则,他担心马皇后不再主持后宫事务后会心情不好,乃至闲出病来;二则,马皇后身体确实不如以前了,他不知马皇后大限何时到来,想多尽些孝心。

到了坤宁宫,朱标才知道马皇后在御花园。

他并不意外——马皇后清闲下来后,便按照刘宽的建议,在御花园养花弄草,有一两个机灵乖巧的孩子陪着,倒也不是无事可做。

到了御花园,朱标才发现朱蕙兰和刘长安、刘若月也在。

两个孩子还不足两周岁,却都已经会走路了,甚至能跑,只是不太稳,会说的话也不少。

再加上长相相似,都粉雕玉琢的,很是惹人喜爱。

朱蕙兰也关心马皇后身体,开春后经常带两个孩子进宫来陪马皇后打发时光。

只见两个孩子正在玩弄花草、泥巴,有些花草被折损了,马皇后也不生气,反而满脸慈祥的笑容,在孩子跑起来时则又上前呵护,显然是怕孩子摔着了。

朱蕙兰却是在旁拿着一本书册在念着。

朱标听了会儿,好奇道:“三妹讲的是什么故事?”

朱蕙兰停下来,答道:“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朱标听了诧异,“妹婿把这部武侠小说写出来了?”

朱蕙兰笑道,“他那么忙,哪儿有时间写呀。是我让他将故事的大概剧情写成大纲,然后找民间善写评话之人加工一番,又让他审阅认可了,这才拿来读给母后听。”

朱标也知道马皇后对《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感兴趣,闻言便道:“三妹和妹婿有心了。”

朱蕙兰道,“只要母后开心,这点事不算什么。”

马皇后此时道,“宽儿到底一大堆事,你呀,以后莫要再拿这等事去麻烦他了。”

朱蕙兰笑道,“母后有所不知,夫君也挺想将后世一些武侠小说写出来的,只是没有时间。”

“女儿做此事,他也很高兴呢,说是等写完《天龙八部》,再让人接着将射雕三部曲也都写出来。”

朱标好奇道:“何谓射雕三部曲?”

“乃是后世写出《天龙八部》那人所著的另外三本武侠小说,大抵是以宋元明三代为背景,人物关系及故事一脉相承,算是夫君最喜欢的四部武侠小说。”

听此,朱标更好奇了,“还有咱大明为背景的?”

朱蕙兰回想了刘宽所说的话,道:“其实也不算以咱大明为背景——那是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倚天屠龙记》。”

“讲的是元末民不聊生,而武林中以少林、武当、峨眉为首的正派与被称作魔教的明教相互仇恨,同时各大正派与明教又都跟元廷不对付。”

“主角的父亲乃是武当派张三丰第五位真传弟子张翠山,母亲却是明教四大护教法王中鹰王的女儿殷素素。”

“两人不打不相识,又因为屠龙宝刀引起的纷争,与明教四大法王中的狮王谢逊一起流落到了海外冰火岛,随后彼此相爱,在狮王的见证下结婚并生下了主角张无忌···”

朱蕙兰将从刘宽那里听来的《倚天屠龙记》大概剧情一一讲了。

虽然只是大概剧情,可朱标、马皇后乃至近一点的宫人,都听得入迷。便是刘平安、刘若月都好像听得懂似的,乖巧地呆在旁边,仰头望着朱蕙兰。

待朱蕙兰讲完,马皇后笑道:“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天地风雷四门、五散人、五行旗,这小说中的明教结构,倒是比真的还严密些呢。”

朱蕙兰讶异道,“母后,莫非现实中明教没有这些职务?”

“自是没有的。”马皇后道,“据我所知,当年明教只有总坛、分坛之分,组织也远没有你所讲的小说中那般严密,很多人说是入了明教,其实不过是扯明教的大旗罢了。”

“后来红巾军四起,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朱蕙兰摇头失笑,“怪不得夫君讲,小说内容大多是杜撰,不能轻信。”

几人聊了会儿,有朱元璋身边的宦官过来,却是带来了一份电报。

“皇后娘娘、太子殿下,燕王殿下又发来了电报。”

几人知道,这电报朱元璋必然是看过后才让人送来的。

朱标将电报接了,笑道:“四弟每月至少发挥一封电报,算算时间,这月的电报也该发来了。儿子念给母后听?”

马皇后笑道,“都到你手里了,你不念谁念?”

朱标当即念起电报上的内容来。

朱棣在电报中自然是先向朱元璋、马皇后以及朱标一家子问好,然后又大概说了他那一小家人的情况。

朱棣一家作为上位者,自然都好得很。

除此外,他还在电报中喜滋滋地说,他所娶的一个印度土邦领主之女给他生个儿子。

再接下来,就是讲燕国在印度过去一月的大概作为了。

此时朱棣虽然已经在印度建藩两年,但考虑到麾下官吏、军队都不多,他采纳了道衍等幕僚的建议,目前只占据了恒河下游以西的一小块平原区域,也即是达卡周边方圆不足百里的地方。

算上达卡,也才四座像样点的城池。

当然,如今达卡已经改名了,叫做“燕京”。

到目前为止,他治下的在册人口大概有五十万左右——这个数据不低了,毕竟燕国地盘还不大,且境内还有不少偏僻地方的户口没编入黄册。

另外,这个地盘基本上是朱棣前年打下来的,去年一整年他都在梳理内政、屯田练兵、发展“工业”——之所以工业要打引号,是因为燕国目前只有手工业。

这三件事务中,屯田练兵被朱棣当做头等大事。

屯田关乎着粮食保障——虽然他从孟加拉苏丹国王城缴获了不少粮食,但仍不够用。

所以,过去两年他不仅大搞屯田,还派出商队、商船到各个势力收购粮食。

此外,也是从前年歇战防守开始,他便征募了三万当地青壮,编为卫所军,大搞练兵。

如今训练一年多,这些当地卫所军已经初具战斗力。朱棣决定,再训练几个月,等到秋收之后,便开始燕国的第二轮领土扩张。

这次扩土之战,他起码要将昔日孟加拉苏丹国的领土占据一半···

虽然朱棣在电报中提到的都是好事,可马皇后听完并无高兴之色。

她叹道,“战场上刀剑无眼,老四又要四方征讨,真是令人担心呀。”

朱标宽慰道,“母后,四弟本就能征善战,又有从大明带去的枪炮兵甲,在印度不说战无不胜,却也没哪股势力能将他逼入险境。”

“况且他手底下也有不少厉害的将领,即便是再次扩土,也未必需要他亲征。”

“他不亲征?”马皇后摇头,“你当我不知他在历史上做的那些事?你和你爹还是多嘱咐他几句吧。”

朱标心道:他人那么远,我们嘱咐他能听么?

不过他口中却是应下了。

这时马皇后又忧虑地看向西南方向,喃喃道:“也不知老三和老七这个月如何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