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有总比没有好

类别:都市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6/06 12:34:25

易龙赶忙将汤盆里剩余的三两根芥兰夹到了碗里,虽然有点不习惯,但还是皱眉吃了下去。

陈家志也没骗人。

其实他原本也不喜欢吃芥兰,但从知道吃芥兰对长期晒太阳的菜农有很多好处后,他便养成了习惯,并慢慢喜欢上了这种蔬菜。

芥兰,也称芥蓝。

刚入口时略带苦涩,多嚼一会儿,会由苦转甘,有苦尽甘来的味道。

当然,这几天的芥兰品质依然远赶不上秋冬季的芥兰。

好吃的芥兰其肉质脆嫩、清甜,感受不到苦味。

不一会儿,几人都把碗里的芥兰吃了下去,只是都觉得口感不太好。

陈家志笑道:“其实可以剥一下皮,味道会好些,就是太小,剥皮麻烦了点,如果能长到比莴笋小一点,剥皮后斜切炒肉片,或者是切丝凉拌,都很好吃,也更适合我们的口味。”

李秀讶然道:“芥兰还能长到莴笋那么大吗?”

陈家志笑道:“和莴笋不能比,但小一点是可以的,只是在花城,要春秋两季才能长到那么大,有时一根芥兰就能有七八两重。”

“嘶~那一亩产量得有多少?”

“很高。”

芥兰是个能创造奇迹的品种,陈家志记忆里就有几次芥兰批发价上了10元/斤。

是国内批发价10元/斤,而不是港澳或者出口。

他在上海打工时博中了其中一次,但离现在还有七八年时间,早得很。

这几年也未尝不能有机会。

听了陈家志的介绍后,几人都不免多了些期待,期待芥兰的产量,期待它其它的吃法。

饭后。

陈家志没有逗留,拿了提前催芽的芥兰芥菜种子,直接出门去了地里。

最近菜心在按两天一次的节奏播种,芥菜芥兰也分别在7.14和7.17各播了一次种。

按计划今天又到了芥兰芥菜播种的日子。

用的还是散装的水东芥和中花芥兰,在夏天种有风险,所以陈家志都是提前采收。

一共三组地。

目前戚永锋的2组地里只有5批菜心,后续陈家志也打算继续播菜心;

敖德良的3组除了2.3亩豇豆,主要是芥菜,也还将继续播芥菜;

敖德海的1组则集中播芥蓝。

三个小组勉强形成轮作。

落日的余晖洒满菜田,菜田里尽是劳作的身影。

陈家志眼眸一扫,三组地的情况尽收眼底。

1组的菜田里摆好了菜筐,四个菜工分成两组在耙地,等着夜幕降临才会收菜;

2组胡春梅和黄娟埋头在间苗,木讷老实的张卫东胸前挂着黑色的木桶,洁白色的尿素一把一把的撒向青绿的菜苗,步伐不快不慢,戚永锋一个人拖着水管在后面浇水。

3组也把白色的菜筐放在了地里,人也齐齐的在耙地~

陈家志用了四个字来总结:井然有序,看上去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或许可以找人来留影,以后也不失为一番回忆~

放下这样的念头,陈家志也到了3-1,新接的地,被敖德良打理得也有一种精致美。

平整如稿纸,斜阳抚摸菜畦,好似柔软的锦缎,每一寸土地都不曾落下。

陈家志行走在田畦边,右手挥动,一颗颗种子落入畦面,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在田畦里晃动,游走,成了剪影。

一亩种子撒了一大半时,瞄见隔了两条沟的敖德良穿着短袖短裤,脚踩黄胶鞋走了过来。

却是在旁边遮阳网下抱出了另一卷水管,看样子是打算浇水了。

还真是一点时间也不耽搁。

陈家志往前估了下剩余的畦面,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便回头喊道。

“德良~”

“哎,老板。”

“留了点地,你来试试播种,看看效果。”

敖德良在水沟边放下了水管,有些忐忑的走了过来。

“陈老板,我没撒过种子,万一没撒好……”

“没事,给你留的不多。”陈家志笑了笑,不甚在意,“即使出苗不好,也可以补苗。”

“那我就试试。”

敖德良拿了盆,脑海里回想了下陈老板撒种时的样子,学不来,他做不到那么流畅。

略一思索,便按自己理解的方法撒了起来。

动作不好看,速度也很慢,但他觉得这样出苗也不会差。

陈家志看了一两分钟,便去铺水管,搭电淋水,水管向上,在扁平钢管的分散下,像水花一样洒落在畦面上,不一会儿便湿了一片。

过了一会儿,敖德良才把撒种的盆拿来替换下了陈家志。

陈家志又拿着芥兰种去了1-3。

1-1和1-2前身是6号地的移栽菜心,在7.14和7.17播下了两批芥兰。

1-3则是新地。

与三组相比,一组的畦面就没那么规整了,畦面宽度不一,畦沟质量也参差不齐。

质量较差的应该是金凤和潘大成两个新手平整的。

只能说是合格。

和敖德良一样,在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畦面时,陈家志也让敖德海来播种,自个则去旁边一块地整理畦面。

赵玉、金凤、潘大成也在,学了敖德良的整地方法,拉绳,用洋撬理畦沟,用锄头耙畦面,质量高了许多。

等敖德海播完种子,天也彻底黑了下来,遂又开始收菜。

任务其实也不轻。

菜心22件660斤,芥兰8件240斤,芥菜8件240斤。

以及给黑娃儿的200斤芥兰,200斤芥菜。

一共1540斤菜,相比此前只少了500来斤菜心。

但剩余的两批菜心生长期短,产量不高,最多坚持三天,后面估计得断货一周时间。

芥菜今晚收了后也没了。

幸好还有芥兰,以及豇豆,不然前面和客户打下的基础又得从头再来。

12个人,三组各出一个人浇水,两个人各用一台泵淋水,另一个人左右游走帮忙拉水管。

其余9个人收1500多斤菜,还有三四个小时时间,人手完全足够,手工也一点点进步。

陈家志在播完种子后,就打算回家睡觉,疲惫依然有,却又比前段时间轻松了许多。

早出晚归,是菜农的常态,但如今除了播种,他基本很少参与到具体的劳作中去了,体会到了一丝老板的快乐。

菜田里的路很窄,浇水过后的路面湿漉漉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入水沟里。

得慢慢走。

月光洒落,蛙鸣入耳,晚风拂过,远远的就能看到坝子里聚了一群人在乘凉。

是易定干、李明坤和郭满仓三家人,也只剩这些人了。

目前东乡菜场这六间房子,有四间都被陈家志租了下来。

其余两间房里,一间住了易定干一家三口;

另一间,戚永锋和黄娟搬了出来,郭满仓搬了进去和李明坤搭伙。

戚永锋则和张卫东搭伙,敖家兄弟一间,潘大成和黄山一间。

陈家志和李秀也独占一间。

一共21个人。

至于其他人,则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了出去。

这样也好,要么自己人,要么熟人,有小磕碰,但没太多烂事,可以更专心种菜。

距离越来越近,陈家志也看清了人影,不时听到易定干的笑声,众人却没能看到他。

一直到黑狗仔‘汪’了一声,才有人发现他的身影。

“家志回来了,来,烟点上,我看你拿了不少筐出去,今天又要收好多菜呢?”

陈家志一走进坝子,李明坤上来给他发烟。

“烟不点了,才丢,菜也少了,还有一千多斤吧。”

陈家志脚在地上瞪了瞪,又在边上刮鞋底的泥。

李明坤说道:“一天一千多斤菜也不算少了,马上豇豆又要收了吧,你这菜就没真正少过。”

郭满仓跟着说道:“不能比哦,我们三加起来还不够他一个人的菜。”

李明坤和郭满仓一家依然只有3~4亩亩地,易定干要多一些,有12亩。

三家人加起来和陈家志此前的17亩大致相当。

但出了六七天菜后,已没菜两三天了,与陈家志的一千多斤菜没得比。

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

尤其是周玉琼、黄娟和陈家芳,嘴里没停过。

一会儿说芥兰芥菜可以种,能卖钱,一会儿又聊陈家志的豇豆有多好,架子上都挂满了。

易定干原本聊得挺嗨的,这会儿就像打了霜的茄子,焉了吧唧,不吭声了。

陈家志也挺无奈,这些人现在有事没事就喜欢聊他,琢磨分析他是怎么种菜的,没完没了。

于是简单洗了鞋后,就去洗澡补觉,黑娃儿洪安到时才又迷糊着眼起床。

比他更早起床的是易龙,又和洪安在牛头不对马嘴的聊着。

洪安看到陈家志出来,有点松了点劲的感觉。

“陈老板,我看你菜心很漂亮,又短又粗又嫩。”洪安指着塑料筐里的菜心,说:“能不能匀一点给我!”

陈家志摇头道:“不多了,我也就只能再坚持3天,芥菜明天也没了。”

洪安:“那我每天岂不是就剩两百斤芥兰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习惯了一千斤菜的暴利,再恢复到两百斤菜,就有点索然无味了。

“一开始不就是两百多斤菜心吗?”陈家志眯着眼问道:“话说,洪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

“……”

洪安很想说你别装了,中叔早就知道了你猜到了,但还不能明牌,明牌可能这点菜也没了。

有总比没有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