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记得跑快点

类别:都市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6/06 12:34:25

徐闻香手里拿着信签纸,慢慢的看了起来。

在此之前,他对陈菜农的印象已大为改观,也颇为期待他的建议。

随着开始阅读,信签纸上的内容让她很快沉浸了进去。

书写和排版很工整,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菜农之手。

一共有两套方案。

都写得很详尽,她仔细看了两遍,才总结出陈菜农的大概意思。

方案一:稻菜轮作。

6~9月种一季水稻,其余时间进行叶类蔬菜生产,或者干脆空闲休息两三个月,在8月中上旬赶早秋播。

这套方案很好理解,就是针对江心菜场的建议。

方案二:重新选址。

如果单独这么看,好似平平无奇,但有很多细致内容值得深究。

在选址条件上,写得很详细。

土地肥力、租金水平、交通条件、给水排水、周边环境等因素分析逻辑性很强。

只是这个,徐闻香就看得出陈菜农很有水平。

但真正值得让人思考的是另外五个因素。

一、反季节种植

近年内,国内蔬菜有一个名词经常被提及:南菜北运。

利用的是南方冬天温暖如春的气候,在冬春季节,有计划的在南方发展蔬菜生产,调供北方市场。

比如湛江和茂名,每年冬天都有火车专线把番茄、黄瓜、青椒发往北方。

那有没有地方能夏季种出高品质的叶类蔬菜呢?

花城夏季因为高温多雨,不适宜叶类蔬菜生产,那有没有夏季气候冷凉、干燥、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呢?

如果能找到一个土地、租金、交通、水源等各方面条件都合适的基地,又能同时满足夏季全方位生产各类叶菜的气候,那么可以说只要脑袋不生锈,赚钱是分分钟的事。

这种地方显然不好找。

所以有了第二点。

二、同期品质对比大。

找不到夏天能种叶菜的地怎么办,那就找同期种植蔬菜品质好的地区。

蔬菜怎样才能品质好?

一个通用的的常识是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雨量不多。

在蔬菜品质上来说,气候条件的影响比种植方法上影响要强得多,不是简单一句不用化肥农药种植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要在花城周边找一个气候相对更好的地区。

接下来的三个因素也很有用,相对目标销售地有优势、劳动力、民风民俗。

还特意拿民风民俗举了例,一些民风彪悍的省市,你搞不好关系就别想运出去一根蔬菜。

蔬菜基地选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像土壤、水源、电力、交通等常规理论所有人都知道,但更多秘密在常规之外。

一个要点做对了,可能就会让你笑着数钱。

在方案二的最后,陈菜农也举了例,其一是徐闻香很熟的东升农业。

其去年开始就在花城东北部的从化筹建菜场。

另外还有一家大型港资企业:从玉菜场。

两者都是上千亩的大菜场。

“从化~”徐闻香问徐和:“你去核实过了吗?”

徐和点了点头:“找人打听了,东升在从化计划建设2000亩的菜场,从玉则是3000亩,但好像是地方主动引进的,给了很大的政策支持,除了水、电、路、通讯,还连续5年给300元/亩的地租补贴。”

“政策力度这么大?”

“嗯,从化前两年发动农民种菜,但品种、技术、销路都没有解决,农民种出了菜又陷入了失望和埋怨,有一年春天直接把蔬菜倒在了市政府门口~”

徐闻香默然。

“你找谁打听的?”

“一个农办小组的朋友。”

“你觉得陈菜农是怎么想的?”

“他可能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写得很详细,怕我们不信,还特意举了东升和从玉的例子。”

“从化只是一个例子,他肯定还有其它意向选址没有说。”

徐闻香沉吟道:“而且,写了两套方案,我感觉他更倾向于两种结合。

他写的第三点:相对目标销售地有优势,这指的就是番禺等城郊地区。”

徐和挠了挠头,“那你打算怎么办?”

“不知道。”

“不知道?”

“感觉更复杂了。”

“我们还是缺专家。”

“我也找过农科院了,也是建议夏天要么闲置,要么种水稻,相比专家,我们更缺执行的人才。”徐闻香沉吟道:“有时间再约陈菜农来喝茶。”

徐和说:“他可能不太愿意。”

“聊天而已,看能不能从他嘴里套出更多东西。”徐闻香挥了挥手中的信笺纸,说道:“我感觉写得很好,很有启发,回头给其他人也看看。”

这东西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即使是农科院专家,也更注重常规理论要素,相对忽略市场要素。

陈菜农明显更偏向于实际市场,简单说就是如何赚更多的钱。

只是,就第二套方案而言,他也只给出了从化一个选择,何况从化已经有了东升和从玉两个先入驻的港商。

如果要重建基地,要么和东升、从玉竞争,要么重新选址。

相对而言,留在江心菜场更简单一些,夏天空闲两三个月,这多简单省事?

只是冬春菜价低,城郊的地租、人工等等成本涨得又快,现在还能维持经营,但再过两年呢?

可能这也是东升往更远郊的从化转移的原因。

看了看如获至宝的徐闻香,徐和想说点什么。

一个酒店的总经理,老掺和这些事干什么?

最后也只能摇摇头,除了酒店有江心菜场股份,堂姐还想参与更多夫家的生意,难说好与不好。

说回来,陈菜农也有点本事,才见了几次面啊,就赢得了她的信任。

在种菜这件事上,陈菜农仿佛总能轻易获得他人信任。

一抹斜阳悠悠云窗,陈家志缓缓起身,只见李秀抱着小豆豆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醒了呀,家志。”

“嗯~”

“二姐熬了绿豆稀饭,有豇豆肉沫,你洗把脸,先过去吃点东西。”

一到豇豆出来的季节,家里总少不了豇豆肉沫这道菜。

因为好吃下饭,也因为简单省事,搭配提前放凉的稀饭,迅速就能填饱肚子。

吃了饭,陈家志又回了房间,抱了会儿娃后,又拿出昨晚写的稿纸,增添了几笔。

李秀凑上来瞧了两眼,说道:“家志,你要不还是去地里看看,听二姐说工人收菜有点浪费,很多看着还行的菜都没要。”

“没事,是我早上让他们这么采收的。”

“哦~”

李秀很明显舍不得。

陈家志说:“不要怕浪费,现在品质最重要,你安心在家里休养,我出去看看。”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一批又一批青菜都在快速生长。

在2-6号地,一批7月10日播种的菜心正在采收。

生长期差一两天,间苗手法也不太干净,导致有较多小苗。

如果是以往,夹杂在普通菜心里就卖了。

现在统一采收精品菜心,这些不够粗度的小苗就留了下来,不要。

也就是二姐和李秀说的浪费。

但其实这是正常现象。

也只有小菜农才这么在意,不管大小一起采收进去,产量有了,但给买主的观感很差。

陈家志想做精品,又暂时不好实行分级,便只有舍弃一些东西。

躬腰收菜的菜工也都看到了他,戚永锋问道:“志哥,菜收的有问题吗?”

“没有,挺好的。”陈家志笑了笑:“只是这块地下茬可能还得播菜心,打整地的时候,剩下的菜头要拔掉,统一找一个地方堆着吧,腐烂了还能当肥用。”

原地转了一圈,陈家志又说:“堆到原来的苦瓜丝瓜地吧,大骨青种子还有一段时间才成熟,到时候一起整地。”

“要得嘛。”

那是敖德海的管辖范围。

天气很热,早晚都得浇水,12个菜工除了8个在收菜,还有4个在淋水。

陈家志挨着走了一遍。

除了西兰花有点惨淡外,其它的都还能入眼,这茬反季西兰花估摸失败了。

不意外,但也很失落。

弄得他现在不敢试种大利生菜,损失反倒成了小问题。

也不打算再折腾,安稳度过最后一个月‘打谷子’行情就是阶段性胜利。

七月最后一天凌晨,56号档口比前一天更为火热。

时风小三轮一到,顷刻之间,一车蔬菜就会被搬空。

菜价比市场均价高5毛,但丝毫没有阻碍它的销售速度。

55号档口和57号档口多次见证了来得晚的买主在通道口懊恼的拍大腿。

这种火热又持续到了八月。

采购们来得比前一天更早,菜只有那么多,有人欢喜有人忧。

为了抢菜,好几次都差点爆发冲突,也有人明明昨天就没拿到菜,但依然来了。

一连三天,陈家志和易龙都只享受到了一瞬间的快感,就仿佛‘咻’一声,便结束了。

1号早上,易龙在短暂而急促的忙碌后,开口道:“舅舅,你要是菜再多点,那该多能赚钱!用我老汉儿的话说,你这就是不持久。”

“小孩子懂什么,我这才是持久。”陈家志笑道:“我要不持久,早没菜了,你去哪里赚每天8块钱的工资?”

“好像也是哈。”

“你爸三天两头就没菜了,你觉得他持久吗?他只是菜不好卖,每天卖得久,这不是持久!”

“我等会儿给我爸说去。”

“记得跑快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