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刀倒是没收到过。”李龙脑子里转着念头,脸上的表情没啥变化,“说实话这套马具还是好几个人卖过来的,卖到我这里后我自己拼凑在一起的,也不知道对不对。那些人也没带马刀,我也不知道有没有。”
“那还真是可惜了。”叶全峰没有从李龙脸上看出啥表情变化来,有些失望,“你这里的这些东西,我也就看上了这套马具。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套马具应该是游牧民族贵族所用的东西,真要查一查,说不定也是传承有序的。
可惜现在没马刀不全了。有配套的马刀的话,这一套我能给你五千块,没有马刀,那我就只能给你一千了。”
“那就算了。”李龙摆摆手说道,“这些东西拼凑着我收起来都花了八百六,一千块钱我肯定是不卖的。”
他这么一说,那个叶全峰也有些意外,他又认真的看了看那套错金马具,然后就发现了,原来马具上大件东西里是有刻的印的。
还真是有传承的啊。
走眼了——当然,不能说是走眼了,本身就是带着目的而来,借着马具的由头说出来,他也没认真的去看马具。
这套马具有说头啊!
这么一看,叶全峰还真有心把这马具收了呢。
“那李老弟你实诚说,这套马具你多少出?”叶全峰心说李龙也是个棒棰,哪有真把底牌给露出来的呢?
“一万。”李龙说道,“一万的话你就拿走。”
“啥?一万?你真贪啊!”外面的文朝宗忍不住说道,“这玩意儿也不全是纯金打造的,你这喊天价啊?”
“这套东西是有主的。”李龙笑着说,“我虽然不怎么懂,但也知道,有主的东西,卖的就应该贵一些。这东西本身是散件,我好不容易把东西拼齐了,那是我的运气。
我有这么好的运气,再便宜卖了,那老天爷可就不会再给我这么好的运气了。”
李龙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错,他凭着好运发财,也凭着好运带着队里人跟着赚钱,还让哈里木他们的小部落生活的更好。
这好运气他可没随便用过,这真要贱卖了,他觉得都对不起自己。
叶全峰一听愣了,这种理由他还是头次听说。
“既然李老弟这么执着,那算了吧,说明我和这些东西没缘。”叶全峰也不是冤大头。捡漏的话他可以出钱,作为中间商他可不是买来收藏的,这玩意儿,他觉得不值一万块。
又看了一圈,一单生意没成,两方也都没啥遗憾表情。本身买卖就是这样,不是说非要做得成,毕竟谁的钱都是真金白银,特别是高价格的时候,怎么花都是得慎重一些。
叶全峰和文朝宗没买到东西,李龙拘留着要请他们吃饭,这两人拒绝后就走了。
生意没成,李龙看时间快到十二点了,便和顾博远招呼了一声,回去大院子了。杨大姐那边还要做饭,他得去看着明明昊昊。
吃过中午饭,明明昊昊睡觉,顾晓霞他们去上班,李龙等杨大姐忙完后,便开着吉普车去了四小队。
打瓜籽的事情顾晓霞和顾博远都知道,所以对于李龙干啥,他们基本上也不问。
李龙开着吉普车先去了最近的谢运东家里。
谢运东和妻子两个正在院子里压着打瓜籽。昨天一晚上他们把打瓜籽泡的差不多,今天白天主要就是把泡过的压平。
“运东哥,能压平吗?”李龙下了吉普车后到院子问道。
“能能,好压的很,比原来从打瓜里弄出来新鲜的好压。”谢运东一边压着一边说道。
压打瓜籽的工具是一个大平板子,上面盖着一块板子,两个人拉着铁滚子在上面来回的压——这玩意儿还不能拖拉机,主要还是太小。
李龙心说这么搞的话,今年秋天之前就得把自己家里和大哥家里的院子打成水泥地坪,打平了之后,压打瓜籽就方便了,放地上上面有个板子担着就行了,不用两块板子夹着了。
李龙看着院子中间花墙上几个大铁丝筛子上,都放着压平的打瓜子,粗略估算一下也有有两三麻袋。
看来效率还不错,两三天应该十麻袋就搞完了。
“运东哥,你们两个利害啊,这才大半天就搞了这么多了。”李龙抓了一把打瓜籽在手里攥了攥,能感觉到晒的大半干了,到天黑应该能完全晒干。
“嘿嘿,赚钱嘛,那自然是有力气了。”谢运东笑着说,“这钱这么好赚,小龙你不会亏着吧?”
“放心,不会亏。”李龙摆手,“有得赚。”
两块钱一公斤从州里拿的,就算两块五卖掉,那也是有得赚。而运费加上这压平的钱,折算下来成钱不到两块二,也就是说,这十吨打瓜籽,保守估计李龙能赚三千块。
他可不想只赚三千块——如果对方来了,看着这压平的打瓜籽还只给两块五的话,那以后李龙也就不打算和这位合作了。没意思。
从谢运东家里出来,李龙又去了陶大强家里。
陶大强和陶建设,还有杨苹苹都在干,他们家的打瓜籽压平的更多一些,李龙看着晒着的至少有四麻袋那么多。
人多就是力量大!
陶大强见李龙来了,急忙停了手,过去给李龙到水。孩子在房门口自己拿着一个布娃娃在玩,这布娃娃一看就是农村手工自己缝制的。
李龙从吉普车里抓了一大把大白兔奶糖拿着过来给了小孩子。
这奶糖还是他从乌城的百货大楼买的,各家孩子都有,车里也备着有,防备着就是这种情况。
“嘿,小龙哥,这啥糖啊。”杨苹苹跟着陶大强叫小龙哥,问道,“看着还怪漂亮的。”
“奶糖,乌城那边买的,怪出名的,泸上产的,好吃的很。”李龙解释了一句,说道,“你们动作快啊,这活明天就能干完吧?”
“差不多。”陶建设停下了手头的动作,笑着说道,“这活去年干的顺,咱们人多。”
说完他看了一眼正在吃奶糖的孙女,微微叹了口气,要是个孙子多好。
可惜现在政策不允许立刻要,不然的话,咋说也得让儿子努把力。
这时候有些人对有孙子还是挺有执念的。
李龙在陶家喝了水之后,又走了几家,心里就有了谱。
以目前的情况,如果像现在这种模式,一天能处理的至少在三吨以上,这是十家人共同操作。如果是扩大一下,二十家人搞,那么就能处理五吨以上——主要是考虑有些人家去年没种打瓜,家里没合适的工具,而且没干过这个,需要有熟练的过程。
如果这趟生意成了,下一步继续搞的话,就可以扩大一下了。四十吨的话,不到十天就能搞完。
当然前提是价格能提高,不然没必要做。这玩意儿对自己也就是锦上添花,不顶一次卖干蘑菇挣的钱多,如果不是州联社有任务,李龙都不打算沾这个。
但眼下看着还是有点希望的。如果能打通这个渠道,价格也还可以,那么队里可以继续种打瓜,自己也能收。
李龙去李家和老爹老娘聊了几句,又听着大哥说了一下回收打瓜籽的计划,然后就回县里了,明天他会早早的过来和大哥一起,把打瓜籽收了。
第二天收打瓜籽的事情也非常顺利,各家陆续的把打瓜籽送过来。因为都是熟人,知根知底且靠得住,质量是没得说,不然面子上挂不住。有些在把打瓜籽压平之后还给扬了扬,把瘪籽都给吹掉了。
虽然份量轻了点儿,但质量上去了。李龙抓了一把看了看,非常满意,这打瓜籽处理之后,不比前年自己卖给炒货厂的差。
如果这打瓜籽对方还坚持两块五收,那就算球了!
第三天,所有的打瓜籽全部压完,然后李建国他们开着拖拉机把打瓜籽运到了收购站。
贾天龙给的消息很准确,李龙把打瓜籽拉回来的第二天,贾天龙就陪着从口里赶过来的收打瓜籽的老板赶到了玛县。
远来是客,李龙是在团凤楼请这三位客人吃的饭——对的,除了贾天龙,来看打瓜籽的是两个人,当然这两个人是一家的,一主一副,和先前过来看古董的叶全峰、文朝宗差不多。
“李同志年轻有为啊。”客人中为主那个四十多岁快五十岁了,精瘦,一米七的个子差不多只有五十公斤的样子,衣服架子的感觉,头发挺浓密,鼻子挺大,别看人瘦,说话却是中气十足:
“一开始小贾给我说,我还有点不相信,这见了面之后,我就看出来了,李同志不是一般人!”
李龙谦虚的说道:“哪里哪里,和董经理你们比,我是后辈,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客套话嘛,谁都会说。
这位叫董志超,四十八岁,今年本命年,是口里一家大型炒货厂的采购部副经理,跟着他一起过来的二十多岁的女孩叫叶兰兰,是采购部的采购员。
这组合有点怪异,李龙虽然有点别的想法,却也没深究,他主要是想看看这两位,对自己的打瓜籽会有什么看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