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8章 老大哥的如意算盘(第二更,求订阅

类别:历史 作者:小鱼的命运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5/17 09:37:03

和俄国人一起参加宴会的会如何收场?

会喝醉!

从端着酒杯彬彬有礼的举杯应酬,到后来勾肩搭背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再到觥筹交错,酒至半酣,泪洒滂沱忆当年。

总之,哪怕就是国宴,俄国人也有能耐把它变成酒吧的狂欢。

等到李毅安回到酒店后,再一次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了,醒来后,还好,身边没有俄罗斯美女——这种事情很正常,也经常发生,当然了,KGB也会贴心的拍个电影。

这事印尼的那位就碰到过,不过人家大度的说——放吧,让全印尼人都看看我大战俄国美女的雄风。

不过,也就是对付那样的国家而已。

宿醉之后,人是非常痛苦的,尽管此时胃缩成了一团的李毅安只想喝上一碗牛肉汤之类的汤水,但第一件事还是去了卫生间,坐在马桶上一边释放,一边思索人生。

在闲暇之余,李毅安看到了一旁的卫生纸,招待外宾的酒店里自然是有卫生纸的。

但是,卫生纸,这玩意,在苏联绝对是……稀罕货。

苏联直到二战前吞并了立陶宛才开始生产卫生纸——立陶宛原有的工厂。可这造出来的厕纸,灰不拉几的,质量差不说,还特供!

普通老百姓根本见不着,只有少数高官才能用。后来立陶宛产的厕纸质量稍微好点儿,但也轮不到老百姓,主要供应给高官和涉外酒店。

为啥?

因为外国友人来访问,一看这号称强大的苏联,酒店里居然用报纸,这也太掉价了吧?

后来,赫鲁晓夫开始盖楼,很多人家里有了独立卫生间,这才开始讲究起个人卫生来,对厕纸的需求也上来了。直到两年前,苏联又从英国进口了两台设备,在列宁格勒州开始生产卷筒纸。

不过,产能实在拉胯。80年代,全国2.6亿多人,一年才生产6700万卷厕纸,平均一人还分不到一卷呢!厕纸比香肠还紧俏,也就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好买点儿,其他城市,只有好单位才发点儿。

在苏联,卫生纸稀罕到什么地步?买上卫生纸后,为了防止丢失,都会将卫生纸一卷一卷的穿成圈套在脖子上。甚至追姑娘,送厕纸都比送花管用。家里厕纸多,那就是妥妥的土豪。

至于普通百姓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用报纸,尤其是《真理报》。家庭主妇们把《真理报》裁成小方块,整整齐齐地摆在厕所里,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报纸看完后,用来擦屁股”,这种物尽其用,直到苏联解体,苏联人都没有好好“伺候”过自己的屁股。

这也是苏联才有的奇观——能造出原子弹,送飞船上太空,却解决不了国民上厕所擦屁股的问题。

看着一旁的卫生纸,李毅安的脑海中想到的不是苏联的卫生纸危机,而是苏联直到解体,这一窘境都没有解决的“故步自封”。

“即便是你们建立了月表基地又怎么样,结果连屁股都照顾不好……”

摇头轻叹之余,李毅安抽了一截纸,入手的手感一言难尽,粗糙且厚实……这就是苏联。

好吧,这也很苏联!

过度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了民生需求,使得苏联在科技军力上虽显赫一时,却在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上显得捉襟见肘。

卫生纸的匮乏,不仅直观地暴露了物质资源的不足,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状态与社会管理理念上的缺失。

“要不然,和苏联谈谈向他们出口一些卫生纸生产线呢?”

李毅安之所以会冒出这个念头,不是想要帮助苏联,而是……为了用了一些尽可能不值一提的东西,从苏联换取技术或者SEA所需要的重型机械设备。

尤其是技术,苏联其独特的一些技术,在军事领域尤其如此,只不过苏联严苛的保密制度,让那些技术一直敝帚自珍,不为外界所知。

但是在苏联解体后,在美国一方面从苏联大量挖人,挖走了超过10万技术工程人员的同时,还以合作研究的方式来以极低的价格获取苏联研究所的研究服务。

有一个最典型的技术:增强玻璃纤维缠绕与金属加强技术。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缠绕工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面上看起来,这一技术是应用于大型固体火箭的,可到了美国之后,波音与相关机构合作,将其进一步应用于飞机制,也就是碳纤维缠绕机身。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项技术,从中可以看到,苏联的很多技术,因为与军事工业有联系,所以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之中,而李毅安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撬开苏联的保密大门,获得他们的一些技术。

相比于技术换技术,李毅安更倾向于用成套的工业机械换技术,毕竟,工业机械仅仅只是机械而已,不会对苏联的实力提升多少。

当然,也不能这么说,工业机械,尤其是民用工业机械,不仅可以增强国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上增加苏联人的幸福感,至少,可以改变苏联人会将卫生纸当作嫁妆,还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彰显其地位的尴尬境地。

就在李毅安盘算着要用卫生纸,不对,是用卫生纸设备换苏联的高精尖技术,并且开始了对苏联的考察,同时等待苏联官方批准他与赫鲁晓夫的会面时——和往常一样,李毅安首先去了导师格勒,毕竟,那里是苏联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市,除了莫斯科,就数它了,论繁华程度甚至还稍在莫斯科之上。

所以,一直以来,导师格勒都是各国访问俄国的第二站。

前往导师格勒,李毅安并没有乘飞机,而是乘坐高铁——苏联的高铁。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高铁大国,不仅用高铁将莫斯科和导师格勒连接在一起,还修建了莫斯科基辅,莫斯科到明斯克,甚至就连莫斯科到阿拉木图高铁也在修建之中。

而在国际上,还修建了莫斯科到柏林的高铁,并且规划了利用高铁网络将华约国家串联在一起的“高速铁路网”。

显然苏联军方意识到了高铁在运兵等方面的优势,在军方的支持下,苏联的高铁建设速度被加快了许多,而另一方面,高铁的大发展,也给苏联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毕竟,大基建本身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利器。

而与此同时,当年为了推销汽车生产线,由SEA提供技术支持以北欧和加拿大标准的修建的高寒地带高速公路,也出现在苏联的土地上,不过,相比于高铁,苏联的高速公路筑建就慢了很多,直到现在,只修建了莫斯科到导师格勒以及明斯克等少数几条高速公路。

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并没有改善交通的意愿,或者说,苏联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高速公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比于高速公路,苏联军方更愿意修建军事意义重大的高速铁路。

“没想到,现在苏联居然成为世界第一高铁强国了……”

在高铁的车厢里,李毅安的内心不禁感慨起来。

众所周知,苏联的高铁技术源自于SEA,只不过其车厢更苏联化,与SEA的子弹列车有点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显然,苏联的工程师的想法很简单——内部的核心技术可以是SEA的,但是外形一定要是苏联的。

“果然,真的很苏联啊!”

在李毅安感慨着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的是,在克里姆林宫武器库大楼的会议室之中,那些苏联高层,这会因为他的建议,已经争吵了起来。

“技术交换,我们难道要用我们的导弹去换取他们的石油管道吗?”

基里连科有些激动的说道,虽然他并不是军人,但是他非常清楚,苏联什么技术最先进,民用技术连提都不用提,苏联只有与军事相关的科技才值得一换。

其它的都是垃圾,这不是外国的评价,是他们自己的评价,他们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技术。

“他们并不需要我们的导弹,他们的战斧比我们的导弹要先进,火箭也不比我们的差。”

好吧,这也是扎心的现实。

其实,连勃列日涅夫也很清楚,他的手里并没有多少牌,于是他便开口说道:

“同志们,不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在很多技术领域我们是远远落后于他们的,就像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的控制系统一样,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自动控制,自动监测,而我们呢?仍然使用手动控制,柯西金,你来说说,我们每年在这方面损失多少?”

作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也是实质上的经济大总管和改革的推动者,柯西金自然非常清楚,他说道:

“因为泄露和管理不当造成的故障,每年至少给我们带来几十亿卢布的损失,这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出口,也影响到包括莫斯科在内的很多城市的燃料和天然气的供应,”

当然,更重要的是出口,苏联需要通过出口天然气去换取外汇,那些宝贵的外汇——无论是美元,还是大洋英镑,或者南元,不仅可以用于支持他们的盟友,而且还可以用于购买苏联所需要的各种商品。

“是的,我的朋友们。”

勃列日涅夫继续说道:

“我们需要他们提供这些我们所需要的技术,只有通过这样的技术引进,我们才能够追赶上美国人,而相对应的是,通过技术交换,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宝贵的外汇,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

“伊里奇,这确实是一个机会,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一点——就是保密问题,毕竟,很多技术都是应用在军事领域内的。”

国防部长格列奇科也跟着强调道: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的安全。而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利益,这只有资本家才会单纯考虑这个问题。”

好吧……格列奇科的回答,让勃列日涅夫一阵尴尬,这岂不是讽刺他像资本家一样考虑问题。

眼瞧着当今伊里奇的神情变得尴尬起来,他的好朋友们又怎么能让他陷入这样的境地内,于是立即有人站出来帮助他解围了:

“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些尝试,先拿出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并不广泛的技术,或者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技术,嗯,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了一个出口许口,当然……”

提出建议的库拉科夫稍微顿了一下,说道:

“我们还可以趁机从SEA获得一些军事,或者说我们的军队所需要的一些技术,那些技术或许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战斗力,你觉得呢?”

果然,换个角度一说,结果就大不一样,原本反对的人一听说可以从他们那里换来国防技术,他们的反对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于是他们很快就达成了一些共识。

就在他们达成共识的时候,突然,会议室的门被敲响了,然后有人匆匆的走进来,将一张纸条递给了勃列日涅夫,接过纸条的他,看了一眼,表情变得凝重。

至于会议室里的其它人,也从他的表情变化中,看了出来——有事情发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