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游七?这里是湖广!

类别:历史 作者:破贼校尉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3/19 00:22:11

万历二年,春,二月初二。

汉江上,三艘桨帆船正顺流而下,中间那艘船要大些,两根桅杆上各挂着一面旗,前面那面是「兵部尚书」,后面那面是「总督湖广」。

王一鹗着天青色襴衫,外罩毛边藏青色长褙,头戴大帽,帽绳在下巴系得紧紧的。

背着手,站在船楼顶上,看着汉江两边的风景。

「督宪,再有一个小时就到汉阳府了。」他的令史李明淳从船舱沿着楼梯走上来,站在身边禀告。

「这麽快。」

「从襄阳直下汉阳,顺风顺水自然快。」

王一鹗点点头,突然问道:「游七之事,你怎麽看?」

游七护着万全走陆路,从直隶入河南,再从南阳入湖广襄阳,一路上打着内阁总理张相的旗号,受沿途地方官员们优待。

李明淳站在后面,瞥了一眼王一鹗,心里稍微斟酌了一下,「督宪,学生在京师时,就听闻游七是张相的奶弟,备受信任,视为兄弟。」

王一鹗轻轻一笑,「子明也打起机锋来。视为兄弟,可终究不是亲兄弟。」

李明淳见自己的小心思瞒不住王一鹗,也笑了,「还是瞒不过督宪的法眼。那学生就畅所欲言了。」

「说!」

「学生觉得,游七在其它地方如何,督宪管不着。但是在湖广这里,他就得老老实实的。」

王一鹗点点头:「没错。其它地方各有督抚,轮不到我操心。但是游七在湖广不老实,要是被人点出来,皇上会问,湖广总督干什麽吃的?

到时候本督就坐蜡了。」

李明淳身子微前探,声音略压低,「督宪到了今日这地位,再往上一步,张相已经不是臂助,而是阻碍了。」

王一鹗回头看了李明淳一眼,故意问道:「阻碍?担心张相拦住本督,岂不是要优待游七?」

李明淳嘿嘿一笑:「督宪,你又在考校学生了。你知道学生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王一鹗就是有考校的意思,继续追问:「那你说说,你到底是个什麽意思?」

李明淳正色,就像给严师递交考卷,「学生的意思,督宪已经身居兵部尚书,为一方诸侯,再进一步不是内阁就是戎政府。

无论哪一处,都不是内阁张相能阻拦或相助的,全在皇上乾纲独断。」

李明淳看了一眼王一鹗,继续说道:「学生听说内阁议政堂里挂着世宗皇帝御笔亲题的一幅字,『一团和气』。」

「没错,这幅字还是皇上提议,请世宗皇帝御笔写的。斗而不破,才叫一团和气。子明悟到了,龙华书院,出俊才啊。」

「督宪过奖了。那游七怎麽处置?」

王一鹗冷笑一声,「游七是护送万全神医去江陵,给张府老太太看病。这是正事,不敢耽误。现在神医到了江陵,本督宪就要跟游七好好算一算帐。

襄阳丶承天两府诸县,没少巴结。想必回到江陵的游七,私囊颇丰啊。本督已经叫总督行辕督查室的巡按御史王用汲,带队去襄阳和承天两府按查。」

厉害啊!

李明淳心里暗叹一声。

王督宪果真好手段。

游七此次回江陵,任务是送万全神医给张居正母亲看病,要是路上闻风就查,搞不好会阻碍万神医去江陵,耽误张母病情。

公事结成了私怨。

等游七一行回到了江陵,任务完成,王督宪才开始查办,于公于私,他都能交代得过去。

改制后,以前位卑权重的巡按御史成了巡抚和总督手里的刀。王督宪派出的巡按御史王用汲,是李明淳的同科,颇为了解。

四十岁才中进士,做事稳重,生性刚直,以刚峰公海瑞为楷模。他带队去查襄阳和承天两府,肯定能查出个底朝天来。

李明淳身为王一鹗的令史,名为秘书,官阶虽低,却是王一鹗最亲近的部下之一,必须是心腹中的心腹。

两者合为一体,荣辱与共。

除了公文,许多私人书信,也是李明淳先拆开,整理好再呈给王一鹗看。

前些日子,京师里王一鹗的故旧密友写信来,提及为争通政使,张四维摆了潘应龙一道。

虽然事情最后圆满解决,潘应龙署理顺天府尹,迈出关键的一步。

但那是人家机警,应对得当,才有此结果。

万一潘应龙一时疏忽,着了道,跟冯保斗个两败俱伤,前途受阻,东南系的损失谁来承担?

此事李明淳从与好友沈万象的书信往来中,也知道些内情。

沈万象是潘应龙的令史。

现在皇上点了曾省吾为通政使。

他虽然跟各方关系都不错,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张居正你的心腹。

还有挑起这件事的张四维,当初就是暗中投奔到你张居正门下,才没有受高拱丶王遴倒台影响。

现在这厮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在暗害潘应龙事件里上蹿下跳的沈一贯,他是沈万象和李明淳的同科,成了文化建设委员会副长史兼主任令史。

不仅没事,还荣升了,跳出翰林院丶国史馆这两个大死水潭。

好处都让你们拿了,天下有这麽好的事吗?

要是就此罢休,以后东南系的脸面还要不要?

胡宗宪丶谭纶丶杨金水丶王一鹗丶徐渭等一干东南系大佬们的脸还要不要了?

于是几位大佬暗地里达成了默契,王一鹗藉机收拾游七,好好敲打一下张居正。至于张四维和沈一贯,自有人去收拾,至于是谁,就不是李明淳能知道的。

王一鹗继续说道:「想不到时光一纵即逝。本督在湖北巡视了三四个月,转眼就到了万历二年开春。

接下来本督要竭力解决播州杨应龙。子明,你做好准备了吗?」

李明淳马上答道:「回督宪的话,学生准备好了。」

「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子明是俊才,年轻有为,但是要想成大器,需要不停地历练。这次是你的大好机会,子明,你要好好把握。」

李明淳笑着答道:「督宪,学生已经做好准备了。」

王一鹗看着他,神情复杂,「此事风险极大,关乎生死,你要想清楚了。」

「督宪,欲建非常之功,必行非常之事。」

王一鹗欣慰地点点头,「那就好。对了,卓吾公到了武昌?」

「是的。卓吾公来武昌视察江夏公学和江汉公学,也正好会会他的好友耿八先生。」

「耿八先生?」

「耿定理耿子庸,号楚倥,人称八先生。黄州府人士(今湖北省红安县),与其兄耿定向丶其弟耿定力合称『天台三耿』。

据悉耿八先生曾经于嘉靖三十八年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时任国子监博士的卓吾公结识,亦师亦友,十分要好。」

「黄州耿家?天台三耿。」王一鹗想了一会,「他哥哥可是耿定向耿楚侗?」

耿定向虽然比王一鹗大十岁,可他嘉靖三十五年中试,王一鹗却是嘉靖三十二年中试,妥妥的前辈,直呼其名,并无不妥。

「是的督宪,正是楚侗公。」

王一鹗哈哈一笑,「这个家伙,出了名的理学老夫子。脾气又执拗,在京师没少跟卓吾公对骂。

隆庆元年冬,有京官因为俸禄折色过多上吊,他冲到户部,喷了户部尚书新郑公一脸口水。

后来又因为反对新政得罪了张相朝堂再无他容身之地,于是就愤然辞职回乡。

卓吾公来了武昌,呵呵,本督猜啊,这位老夫子肯定会去找卓吾公好好对质一番。」

李明淳也笑了,「督宪,我们来得及去看热闹。」

王一鹗转头看了李明淳一眼,「子明,此事上我们不能仅仅是看热闹,还要给卓吾公擂鼓助威。」

「督宪,这学识上的争论,我们方便下场吗?」

「子明啊,当能吏做实事不能一味地埋头苦干,有时候还要抬头看看天。」

李明淳心中一凛,连忙拱手道:「学生请督宪赐教。」

「新成立的文化建设委员会,你知道吗?」

「学生知道,张凤磐还出任此委员会主任,沈一贯为副长史。」

「子明,你看不起张凤磐和沈一贯,顺带着也轻视了这个文化建设委员会?」

李明淳低着头讪讪一笑,算是默认了。

「子明,本督且问你,官场行事最重要的是什麽?」

李明淳想了几秒钟,「督宪,是名分。」

好!

有天赋,果然是龙华书院培养出来的俊才。

「没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明中枢里,只有两个委员会,还有一个是什麽?」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李明淳脸色一变,终于明白王一鹗话里的意思,「督宪,皇上立文化建设委员会是寄予了厚望,只是任用张四维和沈一贯」

「有些名不副实,对不对?」

「是的。张四维和沈一贯为人如何,督宪应该很清楚。」

「本督清楚,皇上更是洞若观火。」

李明淳很惊讶,欲说又不敢问。

王一鹗看在眼里,笑着问道:「子明是不是想问,皇上既然知道张四维和沈一贯的秉性,为何还要起用在文化建设委员会上?」

「是的,学生是有此疑惑。」

「文化建设委员会,职责在于什麽?」

「以文教化,移风易俗。」

「何为移风易俗?」

李明淳想了一会,迟疑地答道:「移风易俗是名,实在改变旧有思想。」

「没错,你能看到,张四维也看到了。他上疏有写,『当以新文化建设新精神新气魄,以应圣天子创造的新时代。』

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大兴工商,振兴经济,以求国强民富。精神气魄上,我们也要让百姓自强不息丶傲然于这世界。

如此才能相互相成,达到皇上曾经说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李明淳顿悟,「督宪,你是说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同时,张四维以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对了。皇上做事高瞻远瞩。京师有王遴等案,江南有三大案,湖广有罢考案,几次大案下来,激浊扬清,文风为之一正,是进行移风易俗的文化建设好时机。」

「可学生还是那个疑惑,皇上为何把如此重任交给张四维?」

「不交给张四维,难道交给卓吾公?」

李明淳心有所悟,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卓吾公生性耿直,专注于学问,着书行文,十分犀利,但是『说服人』就差强人意。」

王一鹗哈哈大笑,「没错了,子明,你这个『说服人』点到题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职就是说服人。

这可是张四维的强项啊!」

李明淳还是有些不解,「督宪为何这麽说?」

「张四维从文藻耀世的理学大儒丶文学名士,摇身变成了新学先锋。他首先就说服了自己。子明,要想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督宪说得对啊。

张四维此人极为聪慧,文学造诣之高,有目共睹。连天下文坛领袖王世贞都对其赞叹不已。

但是大家最「佩服」的还是他的灵活多变。

朝堂几次大风波,次次有他的身影,次次都能安然脱身。

这样的人,你可以鄙视他的为人品行,但是不能否认他的眼光丶对人心的揣摩以及灵活的手段。

卓吾公做学问可以,但脾性如此,说服人就差强人意了。

张四维就不同了,他深知人性的弱点,非常懂得如何「以理服人」。

懂了,李明淳听懂了。

「督宪,我们现在要去给卓吾公助威,不能让他坠了气场。他是移风易俗的里,张四维只不过是移风易俗的表。」

「哈哈,好啊,你都能举一反三了。」

江夏公学,位于武昌城中孔庙附近,以前是府学。隆庆元年,推行公学私学并立,这里被改成了武昌府公学,取名为江夏公学。

王一鹗督两湖后,力行新政,拨专款扩建江夏公学,还指令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修建湖北省公学—江汉公学。

今天二月初四,黄道吉日,扩建的江夏公学正式开学。

不仅由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仪式,还邀请了名满天下,礼部尚书衔领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李贽,以及诸多湖广名士,为首者正是问津书院山长耿定向。

真是人头攒动丶熙熙攘攘,旌旗招展丶锣鼓喧天。

身为焦点的李贽被众人簇拥着,无数的目光投射在他身上。其中就有耿定向的目光,透着难以掩盖的嫉妒和仇视。

他旁边一位男子,跟他六七分像,看向李贽的眼神里透着欣喜和安慰。

他就是耿定向的二弟,李贽的好友耿定理。

江夏公学校长李万意大声宣布:「吉时已到,请卓吾公和曹参议为江夏公学新校址升匾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