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各个不是省油的灯
朱翊钧也不着急回答,指着浙江巡抚叶梦熊。
“龙潭公,你来说。”
叶梦熊答道:“皇上,诸位同僚。
我们浙江的情况与江苏有些许相同,又些许不同。我们浙北,跟苏南可以说是同处太湖经济区域。
丝绸、棉布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也是太湖经济区域的主要产业。
根据万历十年的浙江布政司户曹统计的年报,浙北湖州嘉兴一带,还有杭州和绍兴,丝绸产业,民间企业占八成,棉布产业,民间企业占五成,大大小小企业大约有一千五百家。
想必苏南也是如此吧。”
江苏布政使李鄂答:“龙潭公说得没错。
苏南苏州、常州和镇江三郡,丝绸产业民间企业占七成,棉布产业,民间企业占四成。有大小企业一千二百家。”
叶梦熊继续点头:“这两个产业,内销、出口,每年占浙江的税收高达六成。内销缴纳增值税,在本地销售还要缴纳商业经营税。
出口缴纳增值税,还要缴纳出口关税。
在浙东宁波,一切围绕出口贸易。
商贸和运输非常发达,浙江九成以上的海运社集中在宁波,同时七成以上的银行、保险社也开设在宁波,便于开展跟外贸和海运相关的金融结算和保险业务。
除此之外,宁波附近各县形成了跟海运相关的诸多产业。
修船业,船舶配件业,航海食品业,海运包装业,码头装卸设备业,以及为数十万水手和海商提供饮食、住宿和文娱的服务业。
这几年,余姚、慈溪、定海等县还出现了玻璃、瓷器、五金和工艺品等产业。这些小商品跟随丝绸棉布等大宗货品,除了被转运到大明各地,还被海船运到南海地区,天竺和大食等地方,卖得也很好
价格没有大宗货品高,但是数量不菲,每年盈利也不少。
根据税政局的统计数据,利润不比棉布小。
这些企业,大多数是民间企业,随着工商大兴和自由贸易蓬勃而起。
他们利用宁波便利的海运,从滦州、上海、天津和南海等地采购来各种原材料,钢铁、机器、石英砂、珍木、象牙、珊瑚、玳瑁,进行工业加工,再一半内销,一半出口.”
叶梦熊一一列出以上情况,话锋一转。
“民间企业在浙江占出口关税的五成,工商税占八成以上。
关税我们不争,因为我们知道,内阁需要大笔资金进行转移支付,支援其它穷困省份,浙江愿意为朝廷排忧解难。
也知道没有海军,浙江的货品不可能卖到七海四大洋。
那些关税也算浙江回馈海军。
可是浙江的工商税,八成由浙江民间企业缴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浙江不应该分大头吗?
怎么还让内阁占去大头,只给我们浙江分那么少一部分。
皇上,臣觉得这对浙江不公!”
听到叶梦熊最后一句话,朱翊钧不动声色,张四维心里的却一咯噔。
皇上重用的能臣,各个都十分有个性。
叶兆男居然敢当着皇上的面,说新财税改革方案,对浙江十分不公。
胆子真大!
朱翊钧点点头:“确实不公。
浙江做出了这么多贡献,在关税分配上已经吃亏了,我们不能让它在工商税这一块,继续吃亏。
让勤勉苦干的人一再吃亏,这就是最大的不公。”
朱翊钧的话让在座的精神一振。
“朕此前说过,我们大兴工商,提高生产力,目的就是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过得富足幸福,安居乐业。
浙江诸多民间企业创造了这么多财富,朝廷不能通过税收的形式,一收了之。
站在全国角度,转移支付,扶助贫困是必须。
但是我们不能把转移支付变成盘剥。
龙潭公的意思朕听明白了,浙江民间企业创造了这么税收财富,应该多留一些在地方,让浙江布政司为本省百姓搭桥修路、修学校医院,广造福祉。
这个要求非常合理,朕十分认可。”
朱翊钧指着沪州知州林泽友说:“林知州,你们沪州有什么说的?”
林泽友是少府监出来的官员,跟潘应龙、李三江、刘禹浦以前都是同僚。
他答道:“回皇上的话,泸州的情况比较特殊。
沪州八成以上企业都是隶属少府监的集团企业,江南船舶局、江南制造局、上海织造局、上海纺织局、招商局、远洋海运局号称沪州六大金刚,它们缴纳的税收占沪州整个税收的六成,全部由企业代扣,进了国库。
剩下的八成企业,都是跟这六大金刚有关联的大大小小企业,为它们提供配套产品。
这些民间企业,跟六大金刚之外隶属少府监的银行、保险社和其它海运社等企业一起,为沪江贡献了四成税收。
皇上,我们沪江地方不大,就是此前松江府的青浦、华亭、金山、南汇四县和上海市。超过三分之二的百姓是企业职工。
他们吃住穿行,基本上被企业包干。上学有子弟学校,治病有职工医院。
我们沪州要做的,就是为剩下的三分之一百姓提供民生服务。
维护道路桥梁、河渠堤坝等公共设施,同时居中协调,让各企业的民生规划有序.”
饶有兴趣的朱翊钧问了一句:“比如呢?”
“回皇上的话,比如负责码头经营,以及内河和近海运输的招商局,在吴淞和上海市区淞江边上有码头,它的职工居住区也想修在附近。
那么就有可能与吴淞、宝山的江南船舶局和远洋海运局有冲突,三家可能都想在同一块上修居住区。
这时沪州政事府就需要出面协调,让它们不要争,就在这一块修。
修这大片居住区,容纳三个企业的职工,按照常理,它们会各自修自己的路,水厂,子弟学校和医院。
各修各的,着实浪费。
沪州政事府出面,联合三家坐下来,不如道路统一修,三个水厂改为一个,规模扩大四倍。
学校和医院由三所改为两所,不归你们企业管,懒得扯皮,归沪州政事府管,你们把相关费用拨给沪州政事府财政局就好。”
朱翊钧点点头,“你们沪州倒是政企配合协作的典范啊。”
林泽友连忙解释:“回皇上的话,沪州可以说是少府监一手打造的,它的根基就是少府监的这些企业。属于骨肉相连的关系。
沪州政事府的官吏,多是从少府监调出来的,关系密切,各企业都能说得上话,自然也能坐下来一起沟通协商.”
朱翊钧点点头,“惠良的话朕听出意思来,沪州背靠一群大企业,各个有钱,深入参与到沪州市政建设。
税收那点三瓜两枣是看不上。”
林泽友笑着答:“皇上英明,臣说的沪州现状就是如此。但是臣觉得这十分不正常。
正月资政局和朝议局会议上,皇上一再强调,少府监和太府寺要进行改革,少府监要逐渐剥离行政职能,改为投资为主的商事企业。
太府寺要改为公有企业资产管理部门,遵循商业民法,通过股权等形式对公有资产进行管理
其中核心内容就是政企严格分开,不能再混淆,企业做企业的事,官府做官府的事,各行其职,各担其责。
臣以为,沪州政企职责不分的局面必须改变.如何改变,臣觉得就从分配更多税收,承担起更多的民生责任开始.”
张四维暗暗赞叹,少府监一系的官员,能力才干暂且不说,他们对皇上意图的领悟,远远超出传统官员。
资政局和朝议局会议老夫也参加过,一些老同僚也参加,但是领悟就没有潘应龙、刘禹浦、李三江、林泽友这些少府监一系的官员这么深彻。
看皇上的神情,这是又号到龙脉了啊。
朱翊钧点点头,没有发表意见,转头对胡宗璞说:“江苏、浙江和沪州都说了,该你们安徽说说。”
胡宗璞跟胡宗宪没关系,也不是出自皖南绩溪,他出自江西庐陵郡吉水胡姓,前宋胡忠简公(胡铨)之后。
胡宗璞坦然一笑:“皇上,三位富足翁都说了,我们安徽是苦哈哈,每年税收也就那么多,堪堪支应全省官吏和官府开支,以及每年的市政民生耗费。
我们安徽没有关税,所以也没资格去分关税。
工商税低得可怜,远没有专卖税高。
就算全分给我们安徽,也做不成什么事,还需要东边三位富足翁拉扯一把。
以前交通不便利,安徽的诸多资源埋在地底下,想说协作也没脸说。
皇上圣明,把津浦一段从安徽绕了一截,极大地改善了安徽的交通状况。
现在铁路从宿州、凤阳直通浦口,既与长江水运相连,又与南岸江宁城的沪宁铁路隔江相通。
一通百通啊,我们安徽的想法很简单,先托三位大富翁的福,能够乘坐你们经济发展的快班车,先把我们安徽的经济搞上去,税收提高,那时我们跟内阁谈下的比例分配,才有脸拿”
朱翊钧哈哈一笑,“国玉说的话四平八稳,既捧了三位大老板一把,又给朕表明了态度。
虽然安徽现在税收不多,但是以后的税收会增加,所以他们希望在专卖税和工商税分配上,都要希望提高比例。”
胡宗璞讪讪一笑。
朱翊钧手指头点了点下首诸臣:“你们啊,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想着法,明里暗里跟朕说,财税改革的初步分配草案,你们觉得比例不合理。
不过朕能理解,你们都是一省主政官,肩负着数百万百姓民生福祉,肯定是袋里有钱,这才不慌。
出京时,朕就跟子荐说过,地方大员,肯定要跟朕讨价还价的。
原本这件事,应该由户部尚书汝观公(王国光)来跟你们谈,不过他被子荐留在京城还有其它要事。”
朱翊钧指着潘应龙说:“你们先跟凤梧谈,把你们希望的比例大胆的说出来,当然了,也要把你们的理由说出来。
凤梧都一一记下,朕会好好斟酌,在离开东南时,再跟你们沟通一下,确定好分配方案后,朕再回京去跟子荐和汝观公谈。”
“臣遵旨。”
“朕现在给大家议一议,东南三省一州一京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