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战术投毒

类别:历史 作者:中更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7/05 17:51:54

次日,天色稍稍明亮时,赵基所在的小船队扬帆起航。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气温凉爽宜人,阳光正好时,赵基走出船舱,来到高处观望两岸风景。

因暖冬不曾降雪,两岸引汾水灌溉的好田要么滋生许多杂草,要么就是成片的宿麦。

河流与道路附近的村庄是最快恢复的,赵基展目望去,已经看不到什么像样的废墟里社、亭驿。

心中欣慰,但想到一些事情依旧有些不高兴。

例如贾诩,如果没有听贾诩的建议,坚持最初的计划,在驻军雒阳时躲避暑气,集训关中降军。

那么中原战场上,己方会表现的更加耀眼。

可怎么说呢,如果打的太过于骁猛,曹操肯定会十分警惕。

正是因为自己打的太过于保守,曹操更想顺着杆子重归朝廷序列,他才冒险来赌,就是吃定自己不愿杀他惹出更大的动乱。

曹操死,兖州乱,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还会使得袁绍势力更进一步壮大。

易地而处,曹操大概也不会动手。

曹操是一方面,还有朝廷、吕布;如果自己整顿关中兵后再出虎牢,吕布这里绝对不可能分兵协助,一开始就会严加防备。

还有徐州战场,贾诩并不清楚刘备,贾诩担忧的徐州东线战场崩解,使袁术打出席卷之势。到那个时候,袁绍也跟着掀桌子,那朝廷就毫无价值了。

说到底,贾诩为自己出谋,却选了个朝廷获益最大的立足点。

自己的最初计划,因为相信刘备、徐州人的抗线能力,所以有很高的发挥上限;可贾诩、祖父不清楚刘备的韧性,所以他们看到了他们眼中的下限与风险。

贾诩督促提前开战,更改后的计划,让他们眼中只能考二十五分到八十分的自己,能稳定考个六十五分以上。所以立场没问题,问题出在信息的判断上。

自己了解刘备的韧性,所以原版自己制定的计划,摇骰子能投掷出四十到九十五。

不过即便摇出九十五点又能如何?

每年粮食产量恢复速度摆在那里,己方核心人员发展、壮大都需要时间。

不可能因为一场史诗大胜,就令世人倾倒、拜服。

现在不是秦末乱世,秦末乱世都没经验,按着惯性走,很快就平定了。

经历了秦末、新莽之乱后,现在各方谁敢轻易投降?

就算投降了,不进行反攻倒算,对方的影响力不会消除,反而有再次振臂高呼扯旗造反的可能性。

若是大肆杀戮降军,清洗从属势力,那内部各种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就很难产生凝聚力,对外也不会有吸引力。

所以一开始就不该大肆兼并,特别是用柔和手段兼并底蕴强盛、地方文化充满韧性的地区。

这种地方就跟抱脸虫一样,勉强吃到肚子里后,就会被寄生。

因此今年的关东讨袁战争打的不亏,把曹操框进来弄死,长远来说更是大赚。

没了曹操这个不稳定因素,关东方面未来的变化就很容易预估了。

吕布就算长袖善舞,他又能拉拢谁?

刘备有被拉拢的战略价值,可刘备这个人是那么好收买、笼络的?

稍稍稳不住形势,年满二十岁时的天子就能让吕布知晓什么是帝室光荣传统。

赵基是真担心吕布稳定中原,形成第二个,还是擅长军事的曹操。

实在是没办法,只好把董贵妃以及大多数勋贵女眷给朝廷送过去,这些从出生成长,再到经历各种政变的勋贵女眷,不管嫁给谁,都会让她的丈夫提升一级或两级的政斗经验,以及相关的积极性。

怕吕布真正匡扶汉室,也怕吕布暴毙,只好把这些血液里流淌着政斗基因的女眷送过去,能提升吕布麾下将校的政斗经验,也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换言之,也等于削减了吕布集团的发挥上限,并提升了下限短板。

赵基独思之际,两岸只要有军屯据点,都会动员一支三十余人的骑士队伍来岸边巡哨、护航几十里后就撤离。

为了护卫他的安全,雀鼠谷南端正临时聚集周围的虎步军骑士,他们将参与陆地护送,直接送到雀鼠谷北端的冷泉关为止。

接下来的行程,就安全许多,唯一有隐患的就是雀鼠谷路段。

汾水有许多拐弯、浅滩,山区也易于藏匿贼人。

因此冷泉关已经封锁南下的航道,不准其他官船南下。

此刻两岸参与护航的虎步骑士……除了虎步军参与外,也会携带家中子弟跟随。

赵基也不缺这点护卫力量,只是想顺路看看两岸军屯所内的牛马储备,军功赏赐时,牛马才是赐下最多的酬功物。

官牧负责繁育良种,扩大种群;想要畜力快速在民间壮大,目前只能依靠免除徭役的军户,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经营家业。

按着畜力耕地面积与耕地产出草料来说,这其中很容易达成平衡。

这也就是社会秩序稳定的情况下,民间有多少耕地,就能养多少牛马……因荒地、轮休的原因,其实可以拥有更多的畜力。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官府不能肆意强征畜力,这是百姓主要的财富,官府强征一次,会严重打击民间持有、增殖畜力的积极性。

往往中枢开一次头,以后州郡县三级就敢屡屡强征、小范围征派、强租。

另一个前提就是气候要稳定一些,千里大旱连草都不长,人畜都会遭受生存考验;也不能有频繁涝灾,这是各种灾病的根源。

就在赵基解散军队,前往晋阳之际,集结在黎阳一带的袁军主力也顺河而下。

孙策也集合军队于济南,准备在这里与袁绍决战。

只是孙策以防守为主,并没有分兵攻掠青州东部、胶东半岛的心思,全军布置在济水南岸,依托历城构建防御工事。

放弃了济水北岸、黄河南岸的狭长地带,袁军可以轻易在仓亭津、高唐津登陆。

可问题也很明显,袁军在济水流域缺乏渡河舟船。

与孙策陷入长期对峙,等到公孙瓒完成动员,那袁绍就陷入全面被动。

为了早日决战,袁绍只能命令青州各军在济水下游的乐安集结,企图两面夹击。

然而,从长江撤离的孙贲、孙静、孙权等孙氏宗族、乡党旧部船队走海路北上。

在琅琊完成最后补给,这支两万多人,算上家眷五万多人的庞大船队绕胶东半岛而来,并沿途投放军队,分兵攻掠空虚的东莱郡、北海国。

青州各军后方不稳,要么主动和谈依附于新州牧孙策,要么携带家眷部曲跨过济水、黄河,向平原国撤离。

袁军主力能做的就是盯死孙策,为青州豪强迁徙、逃难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协助。

孙策这样步兵正面防守,水军侧翼抄袭、游击,如似剑盾。

西线济南国防线是盾,东线则是进攻的长剑。

一静一动之间,仰仗水师这个远远领先于河北的技术兵种,虽未正面交战,却压的河北兵不敢冒险。

沮授、颜良、文丑各军已经在河内附近领教过专业水师的厉害,谁又敢冒进决战?

双方相持之际,公孙瓒正抓紧时间动员。

分别向张燕、孙策、刘备以及吕布、赵基派遣使者,企图各方联军,一举消灭袁绍。

对于公孙瓒的热切提议,孙策就当没听到,反手派人将公孙瓒的书信送到了袁绍面前。

而刘备也是有心无力,徐州的战争潜力彻底耗尽,明年秋收前不具备对外的行动力。

至于吕布,军中疫病压制后,才开始有序退兵,依旧保持对寿春的威胁,使得袁术困守寿春,无法分兵胁迫淮南郡县重新归顺。

这种脱离袁术控制的时间越久,那两淮豪强抵抗袁术的信心就越强。

就袁术的那种勒索、裹挟方式,能持续获胜扩大疆域的话,大家还能忍受,跟着袁术继续混。

可赵基、吕布连续两棒打的袁术晕头转向露出底裤,两淮豪杰谁还敢往袁术身上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