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提前预支

类别:历史 作者:中更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4/07 15:37:37

用时五日,壶关城东土山已成。

赵基军中善射者轮番登山,与壶关守军对射。

赵基每日也会登上土山,对着城中守军射击一壶箭。

他每日只射一壶箭,每次就他一个人站在土山箭塔上进行精准狙杀。

这种时候,城内守军已不敢与他对射,都藏在门板后面,城墙之上不敢走动。

已经有许多人用生命、健康付出了代价,普通盾牌防护面积有限,举着盾牌难以遮盖全身,依旧会被赵基射中。

因此赵基第三次登上土山时,始终找不到射击的机会。

整个壶关东面城墙上,看不到人影。

城墙上搭建了木棚挡箭,就算有人往来移动,也是抬着门扇,生怕引来赵基的射杀。

可赵基半壶箭还未射光,只能继续观察城内,寻找适合的目标。

这种时候容不得任何的心慈手软,越是快速压制城内守军的反抗意志,双方损伤反而最低。

见赵基迟迟不走,城楼之内,高干忍不住又问:“若聚集城中强弩,一同发射,可能击杀此贼?”

“甚难,赵侯不仅善射,更能徒手接箭。今城中士气颓丧,已不能再战。”

一名军吏老老实实蹲在地上,抬头讲述:“待敌众攻城器械造好……我等危矣。”

高干不服,还通过窗扇隙缝观察赵基,他也清楚,如果晋军攻城,赵基站在土山之上,那守军会十分被动。

与攻城部队搏杀,那肯定会引来土山上的赵基,或其他精锐弓手的射杀。

若消极对抗,就城墙这么大的空间,稍稍退缩不肯出力,那很快就会被对方驱赶下城。

丢失一面城墙,晋军兵力雄厚,几乎等于全城沦陷。

高干也是无奈,只能通过隙缝用锐利眼光去刺赵基,恨不得瞪死赵基。

熬到午间时,赵基饿了,走下箭塔对附近等候的军吏、弓手说:“我回营用餐,你们与守军玩吧。”

“喏!”

胡谦混在军吏队伍里,对着赵基拱手长拜。

赵基将弓递给卫士,各处休息的弓手开始抢占位置,纷纷张弓开始抛撒箭矢。

守军一开始不敢还击,待各处勇敢的守军反击后,其他人才开始跟随射击。

生怕赵基没走,混在土山弓手里乘机射杀他们。

土山,山顶处是土木混合搭建、垒砌而成。

山顶可以站人,有更高的箭塔;同时山顶构建时铺埋了原木,搭建了两层低矮空间。

这种混合搭建的方式,节省了大量的土方运输量。

因此整个土山南北展开,百余步长,足足有四道射击线。

精锐弓手在箭塔上负责狙杀,强弓手在山顶平地上引强弓进行覆盖性杀伤。

而他们脚下的两层空间里,强弩手屈身蹲在这里,从射击孔进行射击。

因空间低矮,因此这些强弩都是躺在地上用脚蹬的方式踏张上弦。

赵基引十几名骑士返回北面大营,营地内已经开始组建攻城器械,主要是各种云梯。

而旁边漳水河面上,时不时就有上游打捆抛入河面的原木。

这些原木结成木排,前后木排相连,自有熟练的引排人站在木排前端撑水、引航。

一串木排抵达,大营附近的小船就上前拦截,将木排拖拽到东岸,成为打造工程器械的原材料。

营地内,已烹好抓饭。

赵基简单洗漱后,就与等待他开饭的军吏团队们一起用餐。

这里说是大营,实际上也就虎步军驻扎。

各支骑队都是分散驻屯,以方便马匹觅食,降低后勤压力。

用餐时众人围坐,赵基端着一个鎏金铜盘,另一手握着木勺大口吃着抓饭。

铜盘上还有鎏银花纹做点缀,很快他就换第二盘,这才拿起一条老黄瓜咬一口。

清脆爽口,抓着黄瓜蘸了点醋,赵基才说:“攻城就在这两日之间,若无其他变故,明日聚集各队骑士。以骑士压阵,善射者登土山,虎步军攻城。”

魏兴闻言抬头:“不等徐公明了?”徐晃已扫清西三县,正向这里移动,押解了太多的辎重补给,也因此不得不将三县宗贼的部众一并迁徙,由这些人充当杂役。

“战况紧急,岂可因一人而延误战机?”

赵基又咬一口黄瓜,说:“袁绍使者正与朝廷公卿交涉,这段时间里他不愿激怒我,这才没有出兵袭扰。他们谈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出兵上党,只是为了安全护送天子返回雒都。”

“上党不是我的目标,贼臣高干才是。”

放下黄瓜,赵基看周围人:“虽然我很想要上党,可袁绍不可能让我直接管理。这个天下很大,我不想为了上党与袁绍连年接战。天下各处形势瞬息万变,为上党一隅之地而牵扯兵力、精力,那实在是太亏了。”

听懂的人点着头,听不懂的人也一副思考的模样。

常茂举着勺子问:“侍中,那要不要迁走上党民众?”

“我不会强迁他们,迁徙到何处,这是他们的自由,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赵基脸上没有笑容:“太原的粮食终究是有数的。”

出兵上党以来,尤其是吃掉铜鞮大姓李氏开始,全军就摆脱了来自太原的补给,开始就食于上党。

上党有积蓄,也难以支撑他们吃到冬季。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在兵力损失可以接受的情况下,目前已经达成了最初的目标……减缓太原、河东的粮食消耗。

见没有人再提问,赵基开始吃第二盘抓饭。

高干的命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上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粮食。

甚至上党被拆解的宗贼,长远来看也是有用的。

从头到尾,赵基就没有主动与袁绍硬碰硬的想法。

袁绍想决战的话,他就把皇帝带到阵前,看袁绍、河北人还敢不敢打。

这也不等于会用政治手段解决上党,光靠政治手段,在袁绍内外交困之下,的确能迫使袁绍退让。

可自己不缺袁绍退让的这点东西,缺这些的是朝廷。

所以单纯用政治手段解决上党,只会助长公卿的威望与实力。

因此,政治手段成功之前,必须武力解决高干。

展示出自己的牙齿,否则公卿这伙人取得优势后,鬼知道会生出什么想法。

攻陷壶关城,是打出来给公卿、袁绍看的,也是给内部军吏看的。

必须展现出自己绝对的武力优势,否则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被公卿、百官蛊惑、拉走,或留下什么把柄。

这种事情很难避免,能做的就是减少中招的人。

当然了,临分手时,弄死一个公卿助助兴。

否则这伙公卿全须全尾返回雒都,鬼知道会生出何等荒谬的认知。

用一个公卿的命,换自己与朝廷长达一年的感情保质期,这很划算。

否则这个冬天,朝廷可能就会颁发什么‘讨贼臣赵基文’。

实在是没心情与朝廷你一拳我一脚的反复纠缠,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算起来,自己只是提前杀公卿、预支了公卿的性命。

否则起了冲突,会死两三个公卿,枉死连累的军民更多,更别说耗费的战争物资。

赵基心平气和用餐,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有对食物的敬重。

熟悉他的韩述扭头与魏兴看一眼,两个人目光接触,都感受到了赵基的那股杀意。

区区高干,不值得赵基这样沉思。

周围军吏也都习惯了,只要杀人能解决问题,他们不介意跟着赵基去杀人。

反正自应募虎贲以来的生活,他们觉得很痛快。

不仅自己过上了好生活,家人,乃至是不相关的人,都在赵基治理下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匈奴之害也被控制住,除了死人之外,其他人都在过好日子。

这样的生活值得去保卫,也就常茂神情犹豫,他很想劝赵基分兵驻守,抓住上党。

常茂虽然是河东人,可家在深山处,这地方可以说是两不管,说常茂是上党人也不存在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