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拜为军师

类别:历史 作者:中更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4/13 15:09:51

第303章 拜为军师

颍川,自吕布抵达后各方勒兵不动。

吕布驻屯许县东北方向二十里处,背依洧水,面朝许县。

从东北方向堵死了荀彧撤离的路线,许县之南的许田邸阁粮仓早已被李通占据。

许县西边的颍阴则一直控制在张绣、南阳兵手中,而朝廷公卿顿兵颍阴城下,进退两难。

他们没有足够的兵力进攻颍阴,想乘机搞事情的南阳兵也反应过来,他们其实与张绣不是一路人。

可周边粮食就控制在张绣、荀彧、李通手中,南阳兵两万余人,随着存粮将尽,也不得不看张绣的脸色。

至于公卿,他们连张绣、南阳兵都搞不定,又怎么能说服荀彧?

抓着许县与城中储粮、守兵,是荀彧、汝颖士人唯一的谈判本钱。

既然公卿此前承诺的事情缺乏执行的力量,那荀彧只能等,等真正能决事的赵基、吕布抵达后再谈。

就连吕布抵达后,荀彧也只是输运粮食,表达基本的友善态度。

吕布也很有耐心,一方面拜谒天子沟通信息,同时也在等赵基抵达。

如何收拾公卿,吕布不缺这个胆魄,身边乡党勇士敢跟着他刺杀董卓,再杀几个公卿也不算什么。

吕布只要敢杀,他下面不缺敢执行的人。

可他把握不住其中的分寸,也不想让天子生气。

反正赵基肯定会动手,他又何必站出来做恶人?

至于天子,驻屯颍阴之北的乡社里,静观事态变化。

他是个很有耐心的皇帝,当年东迁之初,仅仅一道桥就拖延了一个多月时间。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天子扛住了李傕的施压,最终还是突破郭汜所部的阻拦。

而如今各方势力汇聚,安全、温饱有保障的情况下,天子更是吃的好,喝的好。

天子安稳如故,焦虑只能是公卿。

可他们再焦虑,又有什么用?

现在就连董承也不跟他们搅和了,指挥不动任何一支军队,只能静静等着。

就在这种奇异的气氛中,赵基有序拔营;期间曹洪、夏侯渊提兵北上与赵基擦肩而过时,双方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

赵基过颖水时,与勒兵北上的陈宫相遇,彼此保持安全距离后,也一前一后抵达。

陈宫所部在颖水东岸,贴近许田邸阁扎营;赵基则直接来到颍阴城。

他的到来,让颍阴城下扎营的南阳兵主动撤离,撤到了颍阴城西。

各方十余万军队就这样汇聚颍川,陈相骆俊也汇合两万余陈国兵,跟在赵基身后。

这种时候,赵基反而不急了,抵达后谢绝各方使者。

多驻留一日,多吃一天颍川人的米,就降低一份太原的储粮消耗。

赵基这样扎营三日,等全军抵达并完成休整后,才与骆俊乘车来到颍阴南门外。

各方谈判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各方立场关系。

张绣不敢轻易出城,他要在城内提防各种可能出现的变数,城内还有五千余俘虏,他必须亲自盯着。

张绣现身南门之上,赵岐乘车而出。

南门外帷幕之中,冷风吹刮。

赵基、骆俊一起迎赵岐入帷幕,待赵岐落座,赵基拱手:“若非台卿公中流击楫力挽狂澜,天子则为曹贼所掳。于我实有大恩,请受赵某一拜。”

骆俊也跟着赵基一起长拜,赵岐坦然受礼,等两人落座后,赵岐才开口:“老夫也不清楚荀文若谋算,只是不喜朝中公卿反复无状。”

他观察赵基、骆俊神态,就问:“侍中已与陈王结盟?”

“是,新平之誓全军皆知,我自会践行。”

赵基说着去看骆俊,骆俊也拱手:“外臣入朝,是为大王辞谢大将军重位。”

大将军这个职务对陈王来说毫无意义,只会惹朝廷猜忌,也会让吕布惦记。

赵岐听了呵呵做笑:“陈王倒是豁达,实在是可惜。”

赵基、骆俊也知道他可惜的是什么,如果天子暴毙,那陈王就是三兴汉室极好的明君。

赵岐随即就问赵基:“侍中闭营三日,所为何事?”

“我在等桓典谢罪,不曾想此公颜面甚厚,竟如此不知悔改。”

赵基露出笑容:“蛊惑并挟持天子南下,延误军机,原本可一战歼灭曹贼。如今战事拖延,又不知会枉死多少军民。这样的罪孽,形同内通贼臣,岂能轻易揭过?”

赵岐不觉得意外,追问:“还有呢?”

“此事同谋者众多,稍后天子当面,我还要详细审问,免得冤枉好人。”

赵基转而就问:“张将军是何态度?”

赵岐反问:“侍中欲如何安置雍凉之众?”

“乱世之中人心浮动,我等不过随波逐流,又有几人能自主?”

赵基敛容长叹:“诛除贼首后,当休养生息,间隙时用兵诛讨北地诸胡。朝廷若能安定中原,社稷若是可以兴复还百姓太平,我自当为国家北面柱石。若中原纷争,我自提虎贲入卫天子,诛讨不臣。”

见赵基没有迫害三辅、陇上之意,赵岐也只能相信。

不相信赵基,他也会相信赵彦,总不能去相信吕布。

真让吕布去讨伐雍凉,到时候雍凉那边想投降的人,也不敢投降,只能咬牙反抗,将宝贵的人口元气消耗在无意义的地域对抗。赵岐思维缓慢,回应也慢:“侍中能受陈王信赖,想来也能取信张将军。稍后侍中调派三千兵,张将军若无异议,可入城协防,接管仓储。”

“嗯,张将军若肯信我,我自不会背弃他。”

赵基应下,询问:“我听闻南阳之士有废立皇后之意?”

“此前声势不小,得闻侍中、吕侯汴水大捷后,便偃旗息鼓,再无此类主张。”

赵岐又问:“南阳、荆州之事,侍中如何看?”

“我无意参与中原纠纷,更别说是遥远的南阳、荆州。”

赵基看一眼骆俊,又说:“不过南阳有三辅十余万户难民寄人篱下,受人奴役。我定三辅后,当免三年徭役赋税,以休养百姓。南阳这里,也需下严令,督促各家释放奴役的三辅士民,使之返回原籍,兴复家业。”

赵岐立刻点头,他搞这么一系列事情,背刺的何止是公卿?

被赵岐坑的最厉害的是南阳人,错失了极好的机会。

图的,不就是将三辅士民救回去?

南阳大姓一边奴役三辅灾民,一边还围着赵岐,企图让赵岐当他们的代言人……赵基实在是无法想象南阳大姓的思路。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其实这种想法也不算荒唐,大姓是一种人,这些大姓眼中,赵岐才是他们的自己人。

可忽略了赵岐的人生经历,作为党锢最惨的家族之一,赵岐跟现存的大姓完全是两条线上的人。

若不是张绣兵力不足,如果张绣足够善战,赵基怀疑赵岐敢怂恿张绣肃清南阳大姓。

毕竟南阳大姓奴役的不仅是三辅灾民,这些大姓仆僮不见得跟自家主人是一条心。

也就是担心战争不顺利,会枉死更多的人,赵岐才放弃了武装血洗的想法。

只是将南阳人拖在这里,让他们算计成空。

赵岐想了想,就问:“在侍中看来,谁合适担任南阳郡守?”

至于荆州牧刘表,谁敢提议征刘表入朝,谁就是刘表的敌人。

就刘表现在的状态,也无法征入朝中,反而会刺激刘表破罐子破摔,一条路走到黑。

刘表若是称王、称帝,只要扛过最初的动乱,那就能彻底割据荆楚。

只是刘表可能岁数有些大,缺乏自信,荆州大姓也缺信心,所以没有跟着刘表在这条路上狂奔。

但刘表与刘焉一样,刘焉造天子车驾,却被益州大姓纵火焚烧,迫使刘焉迁移治所到成都,暂停了称帝的计划。

刘表也是一样的,郊祭天地,如似天子行举。

结果立刻就遭受荆州本土士人、客居士人的集体声讨,迫使刘表暂停了更进一步的试探。

如果提议征刘表入朝,等于逼迫刘表立刻称王、称帝。

身处庙堂之上,自然要避免这种称王、称帝的事情发生;只要还都维持在同一个朝廷之下,那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慢慢操作的。

真给逼反了,那就必须火速平叛。

若放任,等于鼓励其他人称帝,到时候各地都是皇帝、藩王,朝廷权威大丧,反而就没了价值、意义。

怎么处理南阳问题,才是新朝首要大事。

派个强势的人去,等于逼迫刘表加快造反。

赵基早有预案,就说:“我有两个人选,第一是原沛国相陈珪。由他出任南阳,可安荆州之心;其次是李通,此人部曲万家,留在汝颖之间,若与蒙侯联合,非社稷之福。”

赵岐闻言,想了想,就说:“析分南阳,以陈珪领南阳,分出来的新郡交给李通。”

李通的门第不高,麾下部曲以乡党为骨干,盘踞汝南西南时,李通就是强势的地头蛇,能轻易动员万余部曲作战。

如果让李通带着部曲迁徙,那很多人眷恋故土会放弃李通,李通能缩水到三五千家。

就李通这种野路子,面对郡守高位,不一定能忍得住。

再说了,在中原与吕布、袁术做邻居,对李通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见赵基点头,赵基是真的不在乎南阳。

赵岐又说:“刘表顾虑南阳大姓兼并三辅灾民后做大,朝廷可与刘表一起下令,督促各家释放三辅男女。那张将军如何安置?”

“弘农有段煨,我想请张将军暂任左冯翊,再迁京兆尹,未来做个使匈奴中郎将,远离州郡纷争。”

让张绣去三辅滚一圈,然后去守边,自然能避开许多政治危险。

这段时间相处下来,赵岐也想给张绣找个好路子。

略沉吟,赵岐就问:“侍中几时能讨破李傕郭汜?”

“明年,我摘下李傕郭汜的头颅做成酒器,请台卿公鉴赏。”

赵基做出承诺,那可是曾经权倾天下的两个男人。

骆俊听着侧目不已,赵岐立刻表态:“既如此,老夫愿随侍中北上。”

倒不是怕赵基肃清三辅大姓,三辅大姓都已元气大伤,不值得赵基动手,除了苏氏。

“台卿公若是有意,我愿效仿张将军,拜台卿公为军师。”

赵基郑重拱手,赵岐快九十岁的人了,带着赵岐征讨关中,容易取信三辅残留的士人、军吏,瓦解李傕郭汜的外围势力。

他现在的体量,容得下这些苟延残喘的关中士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