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长缨在手,缚住苍龙

类别:历史 作者:中更 字数:未知 更新时间:2025/04/04 03:18:19

“从今之后,皇陵可以修缮,但不得再进行扩建。

现在这种规模就挺好。”

朱元璋的话,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不过,百官却没有一个出声反对的。

一来皇帝此番中都之行,做出来的一系列事情,让人心惊。

二来这皇陵埋葬的是皇帝的爹娘,不是他们的爹娘。

皇帝自己说不再扩建,那就不扩建好了,正好乐的清闲。

省的一些麻烦事落在自己头上。

君不见李善长这个韩国公,主持修建中都城,都被皇帝给整成什么样子了?

这要是他们中的哪个,被选中主持修缮皇陵,这岂不是要老命了?

“陛下心系百姓,为了不劳民伤财,连皇陵都不再扩建,当真是圣主明君!”

吏部尚书詹同率先上前一步,对着朱元璋行礼,满是真挚的出声。

这样的一幕,让很多人都是为之愕然,禁不住偷偷去看詹同。

这……还是那个令人熟知的詹同吗?

有人愕然之后,忍不住暗中鄙夷,詹同这家伙,经历了之前的事情后,被皇帝打断了脊梁。

成为皇帝的狗了!

就连站在靠后位置的詹徽都显得错愕,感受着身边一些人向自己投来的目光,有种有些抬不起头的感觉。

哪怕他心中牢记着他爹,与他所说的那些话。

可也绝对没有想到,他爹居然会这般干脆。

才与自己说过那些话没几天,现在就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朱元璋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詹同,又看着那在詹同开口之后,纷纷称赞自己仁慈,为百姓考虑的官员,暗自笑了笑。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在中都城,以及牛谅的事情上,这般强硬的原因之所在。

楚王好细腰,后宫皆饿死。

他这个当皇帝的,只要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特别强的倾向性,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往这方面去努力。

哪怕心里面不认同,但表面上也会表示大力支持。

并做出一些相关的事情来。

这就行了,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了。

今后只要自己在这上面初心不改,行事不忘百姓,继续加大力度。

那么会这般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终究会有一些人,真的会将其记在心里。

在自己将以百姓为本,变成大明第一铁律,变成最大的正确时,那这事就算是初步成了。

朱元璋自然不会单纯到相信,事情做到这种程度,就不会有贪官污吏了,就可以人人都能以百姓为本了。

暗地里,依旧会有诸多黑暗滋生,会吞噬百姓。

但暗地里终究是暗地里,不敢摆到明面上来。

潜规则之所以是潜规则,就是因为会见光死。

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百姓们和以往相比,就要好过的太多了。

朱元璋知道,想要做到这一步,都特别特别的不容易。

甚至于若是在以前,他根本不认为,这是人能完成的。

但是现在,他的信念却非常的坚定,因为他已经亲眼见到,有人真的做到了!

让他有了方向,也有了信心。

如今的他,乃是大明的开国皇帝,长缨已然在手,那今后,必能缚住苍龙!

“皇陵的碑文,咱觉得写的不好,尽皆儒臣粉饰之言。

等下咱这里亲自撰写碑文,着匠人刻于碑上,将原碑移走立新碑。”

朱元璋说出了他的第二个决定。

这话说出来,武将出身的人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文臣出身的人,却一个个面面相觑了起来。

谁人不知道,如今皇陵的碑文,乃是宋濂先生亲自撰写的。

这可是宋濂啊!

公认的当世大儒,尤其擅长写文章,论起写文章,连刘伯温,高启这些人都自愧不如。

给皇陵写的碑文,更是精品,为宋濂的精心之作。

他们都拜读过,甚至于很多人都能全文背诵。

越品越是有滋味,叹为观止。

结果现在,皇帝居然嫌弃宋濂写的碑文不行。

准备亲自撰写碑文,把宋濂的碑文给替换掉。

这……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一时间都觉得皇帝是不是得了失心疯,竟能说出这等话来!

他一个放牛、当和尚,要饭,后面又当丘八的人,是怎么说出这等话的?

也配质疑文坛宗师?

还好景濂先生这次没有跟着皇帝前来中都,要不然听到了皇帝所说的话,还不得被气出个好歹来?

但就算是不在跟前,今后消息传回应天,景濂先生心里面也必然不会好受,说不得就会弄出一些事情来……

不过,想是这样想,却也没有人站出来对朱元璋进行反对。

皇帝不自量力,想要在写文章上和文坛宗师比一比,那就比一比好了。

他们不敢劝,也不必劝,只管在接下来等着瞻仰皇帝的文采,暗中看笑话好了…………

金殿之内,朱元璋坐在桌案之前,诸多记忆涌上心头。

上辈子自己就嫌弃儒生,太过于会用春秋笔法。

对自己的经历,粉饰的太多。

自己明明就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非要给自己整出一些天降异象什么的出来。

还把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很多美饰,弄得好像自己多光鲜,就像是天生就该当皇帝,很多事都很容易一样。

所以,在洪武十一年让吴良扩建改造皇陵后,亲自撰写了碑文,代替原来由宋濂写的碑文。

在现代时,那碑还立于皇陵之前,成为了后世人认识自己的一大准确资料。

因为这碑文,乃是自己亲手撰写,所以在后来,被人称之为《御制皇陵碑》。

碑文的内容在心间流淌而过,朱元璋提笔书写,一笔一划的楷书,落在纸上——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八年春正月,带诸子祭拜皇陵,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横平竖直的楷书,恭恭敬敬的一个接着一个的落在纸上,往事随着文字一一浮现。

思及亲人,与往昔的苦难岁月,朱元璋思绪翻涌,禁不住红了眼眶……

中途朱元璋数次放下笔,以袖擦拭眼泪。

最终方才完成。

朱标,朱棡,朱棣几人前来观看,很快也各自落泪。

父皇的苦难经历,他们早就听父皇讲述过,可此时看到父皇将这些书写出来,还是禁不住为父皇而难受。

更觉父皇创业之艰辛……

朱元璋知道,自己想要通过这些,让后世子孙,牢记自己这个当祖宗的开国皇帝生活之不易,创业之艰辛,让他们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想法失败了。

后世当皇帝的奇葩子孙太多了!

斗蛐蛐的,被文臣忽悠成傻子给文臣当孝子的,求仙问道的,吃春药把自己吃死的,几十年不朝,彻底摆烂的……

如今,他已经不指望这碑文,能对后世子孙起到什么教育意义了。

能留存到后世,让后人知道一个没有被神话过的自己,也算是很不错了。

如此想着,看到了太子朱标几个人的反应,朱元璋脸上倒是露出了一抹笑容。

不提太过于久远的事,眼前效果倒是挺不错的……

碑文交给数个高手匠人抓紧时间制作。

两天之后,举行仪式将之立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在其东侧十几丈的地方为无字碑。

那些在此之前,很多心中嘲笑朱元璋不自量力,等着看朱元璋笑话的文臣。

在见到了碑文后,很多都收起了这个心思。

论起文笔,论起用典等诸多方面,皇帝的这碑文确实比不上宋濂,但却胜在一片真情。

唯一让人为之担忧的是,皇帝将其卑微出身,贫寒经历全都如此直白的写出来,今后怕不是要被世人所轻视……

……

两天之后,船队浩浩荡荡离开了临淮,朝着应天而去。

洪武皇帝结束了这次的中都之行。

坐在船舱内的朱元璋,一个人独处时显得愁眉苦脸。

不是觉得这次中都城的事情,处理的不够好,留下了什么遗憾。

而是在想,回宫之后该如何面对自己妹子。

自己之前为了说服妹子,让她同意让老二老三老四几个家伙去中都城当卧底。

可是向妹子保证了,绝对不会让几个臭小子出危险。

结果,一直到现在,几个家伙手上脸上的干裂口子等痕迹,都还没有彻底消失。

这让老朱一时间心中有些忐忑。

如此想了一阵儿,朱元璋的愁眉苦脸消失不见。

被自信所取代。

自己不必自己吓自己,妹子是深明大义的人,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就把自己怎么样。

再说,这几个臭小子,不都囫囵着回来了吗?

妹子肯定不会怪自己的!

(本章完)